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一种流行性病害,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同时若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将不能食用,小麦将失去商品价值,需另作处理。
总之,小麦感染赤霉病后要么没有产量,要么是有产量却卖不出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和收益。鉴于近些年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农户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农户对于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温度和天气关系密切,即:当春季平均气温9℃以上,持续3-5天阴雨天气,雨量达12毫米以上,此时若恰遇小麦扬花期,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其次,偏施氮肥、田间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透气性差,使田间湿度相对达到80%以上,容易为赤霉病的流行创造条件;还有就是选择的小麦品种差异大,很多品种不抗赤霉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
最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一定是防大于治,赤霉病发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治疗效果甚微,只能提前预防。
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考虑综合因素,但农户在防治中仍存在很多误区:
1、考虑问题不全面。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要三看:看天、看苗、看地”,现在农户普遍能根据天气情况辨别赤霉病发生几率,但忽略田间湿度和品种差异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及时防治小麦赤霉病。
2、没有抓住防治最佳时期。
小麦赤霉病发生时期一般集中在扬花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正常小麦的扬花期),用药的最佳时期是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5%)。注意:有几种情况要考虑,若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那么齐穗期就可以用药;若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若赶上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3、防治药剂效果下降。
最早防治赤霉病药剂多选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但随着使用年限增长,赤霉病对该类杀菌剂产生严重抗性,据相关专业部门调查,抗性从最初的浙江地区蔓延到上海和江苏大部分地区,所以建议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阻止病害蔓延;另外就是关注推广新药剂品种。
河南省植保站吕印谱老师告诉笔者:“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发生赤霉病可能性极大,现在的小麦品种几乎不抗赤霉病,病原也不是问题。赤霉病的防治最好是预防,尤其是在常发区,扬花期不论有没有降雨都要喷药预防,另外,气象部门的预报是赤霉病预报的重要依据。”
在防治赤霉病时,喷药时期若遇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天气,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但在实际防治中很多农户选择在小麦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才用药,防治效果极低。同时控制好浇水时间,尽量不要在扬花期浇水,以避免增加田间湿度和感病机会。
提醒
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亩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一定要保证充足水量,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的时间正好也是防治吸浆虫、蚜虫、白粉病、锈病的时间,杀菌剂、杀虫剂、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但用药量不可过大,浓度不可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