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徒婉儿
家里如果只有一个人,是安静的。
家里如果有两个人,也是安静的。
家里如果有三个人,是可以安静的,也是可以不安静的。
家里如果有四个人,不太能保持安静。
家里如果有五个人,不会安静了。
有没有发现,现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越来越多?公共场合“歇斯底里”的孩子,越来越多?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极端的孩子,越来越多?
为什么?
家里人多。
那么有人说了,以前家庭人口更多,怎么没这么多问题?
因为以前人多人少,家里都有规矩。
现在没有。
以前大人说话 ,孩子不能搭茬儿,大人面前,没孩子说话的份儿。几个大人聊什么都行,孩子插嘴进来,不行。轻则呲哒一顿,重则一巴掌拍下去或者一脚踹出去了“一边待着去!”。这不算完,您一边待着去,不是真待着,是反思,安静的罚站,琢磨自己刚才错在哪?怎么错的?等大人们聊完了,或者客人走了,家里大人再“收拾”你。
现在行吗?现在孩子是老子,老子是孙子。孙子得听老子的。
所以,现在孩子,没规矩。
没规矩的孩子,安静不下来。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闭嘴,所以一直“闹腾”。所以稍有不满意就歇斯底里。所以他们遇到任何小风浪都会觉得世界末日到来,自己悲催至极,极端报复社会或摧残自己。
孩子没规矩,跟家庭有绝对关系。
电梯间偶遇一祖孙俩。孩子六七岁,各种尖叫中手舞足蹈,奶奶默默看着。进电梯后,奶奶突然大声喊到“不要总戴着口罩,多捂得慌,上课也不用戴!现在就摘了!”然后祖孙俩电梯里嬉笑,身体碰撞,打闹、跳跃……电梯轿厢就1平米多,这震耳欲聋的吼叫和危险动作,我瞬间明白等电梯的时候孩子的行为了。
运动后三口子一起去吃九宫格。隔壁两个家庭六口人一起吃饭。一男孩突然跑过来,伸手抓我刚上桌的百叶,我们三人瞬间愣住:没遇到过。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孩子跑回去了,传来一位母亲的声音:“他刚才去抓隔壁桌的百叶玩了。”
玩。这个字,很巧妙。
我们很无语,默默地把百叶收下去。紧接着听到另一个孩子大声喊“我要拉屎!快点,我憋不住了,我要拉屎!”没人动。另一位妈妈说,去吧,你们两个小同学一起,拉完擦干净。
纳尼!这是餐厅!
于是,我懂了,刚才那位妈妈为什么说“玩隔壁桌百叶”和孩子为什么会用手动陌生人餐桌上的食物。我想,他们也应该不懂的:公共场合,讲话的声音不要让第三个人听到。但是他们一定是“志同道合”的两家人。
因为我听到那位妈妈说到“同学”这个词语。
今天下雨,下班回家,穿雨披推自行车进大厅,准备拿门禁开大厅门,一位六七岁小姑娘跑过来,主动打开大门,并用身体抵着大门,示意我推车进去,我微笑着弯腰道谢,小姑娘抬头一笑,眼光清澈的孩子。电梯来的时候,小姑娘主动帮我按住电梯按钮,电梯里她非常安静的站在一角,我下电梯的时候她又再一次帮助我。特别温暖,特别感动。出电梯我弯腰致谢,小姑娘回礼,清脆地回答“不客气”。
真好。
安静的孩子。
有爱心的孩子。
懂礼貌的孩子。
安静,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学会闭嘴吧,不管你多大,安静下来,等待美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