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毕业典礼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近两周的时间,想了很多,最后还是决定写些什么,虽然文采拙略,但还是想为以后的自己留下点可以玩味的几行文字。而且我是一个记性不太好的人,再过段时间,可能就会忘记更多的事了,也怕,以后没机会了。
杭城的初夏,真是个天气多变的时节。
每一年夏天,都有个文艺的名词,叫毕业季,还有一个词,叫离别季。在之后的几年,或是几十年,我们又会赋予它另外一个名词:那年夏天。
毕业典礼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那天,我们每个人在集合教室都领取了那件毕业生都要穿的均码的黑色袍子,一面吐槽着衣服的难看,一面又很有仪式感地将它穿在身上,扣好每一粒纽扣,系好印着校徽图案的领结领带,整理好发型,在玻璃上查看整体着装效果。
从集合教室去毕业礼堂,路程不长,真的很短,但走在那条路上,往昔的一幕幕,却一股脑涌入脑海。有阳光,有雨季,有嬉笑打闹的同伙们,也有独自慌张赶去教室的自己,有在社团参加团队活动的快乐,也有奔跑在途中放声痛哭的身影,有专业课程老师写的板书,也有深夜准备期末系考院考的手机微光,有第一次登顶北高峰一览西湖的快感,也有下山后双腿发抖的狼狈,有在河坊街选取明信片记录这座城市带来的喜怒哀乐,也有漫步在人烟稀少小径的坦然自若。三年,在时光长河,很短,但一天一天地过日子,好漫长。那么漫长的时间,发生了那么多事,记得的,不记得的,太多了。
思绪收回,入了礼堂,其实也就是学校的大报告厅,按照学号入座,经历完短暂的彩排,就正式的开始按流程走,授予毕业生毕业资格。彩排时,主持的老师说,今天可能是同学们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主席台念到你们自己的名字。我翻开毕业名单手册,看见自己的名字黑字白纸地映入眼帘,老师说得很对,这将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自己的名字从专业导师口中念出,我知道,我真的不再是学生了,今后的路只能自己走,身边的大多数人也都将不再见。
典礼结束,来不及为自己不舍的心再多看一眼这个礼堂的样子,匆匆离场,匆匆拍照,匆匆拿毕业证,匆匆离校返回各自的家或是工作岗位。
曾经,我不信毕业即离别,总觉得时间还那么长,我们还那么好,怕什么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呢。
张嘉佳说,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有些人,进入你的生命,带你兜了一圈风景,教会你些什么,然后转身离去。喜欢,不喜欢,爱,不爱,时过境迁,都不再重要。有时,会问自己,既然如此,遇见的意义是什么呢。遇见的意义,我不确定,也不清楚。或许,遇见本身就是为了别离,为了最后的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现在觉得毕业即离别或是有理的。毕业了,再也不会因为老师说的一句话,就乖乖集中起来,每个人都奔波在生活的路上。毕业了,再也没有机会跟同桌上课时交头接耳,掰扯乱七八糟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交际圈子,而曾经亲密无间的人,也会渐变陌路。
我们奔向远方,去寻找各自属于自己的未来。我们不再是我们,而是每一个“我”。
从此以后,你我他,都将继续各自的旅途,再不会有相似的经历与记忆,也不会有如当初的纯真与青涩。
这三年里,认识了很多人,这其中有些,散场得很早,有些在续写篇章。我会将与前者所剩不多的快乐回忆,锁在心里。将与后者继续之后的故事。
我该感谢这一路上遇到的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陌生人,不论他们带给我的,是快乐,或是不安,于我而言都弥足珍贵。
同时,我想我还欠很多人一声抱歉,怕在今后的日子是没有机会再说了,那就一直欠着吧。
现在是七月十二号凌晨零点五十二分,我在杭州。
我还好,虽然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与有缘相识的人,好好道别,好好拥抱。
每次离别,都来不及准备,或许有在心里模拟过与对方告别时,说些什么,做什么动作,摆什么表情,但当真正的离别来临之际,所有的模拟演练都失去效果。就好像街角邂逅,久别重逢,也是一样。所有的,都太过突然,我们来不及准备,那就选择接受。
夜晚,城市的灯火很闪烁,愿有一盏能够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