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对顶角互余互补》这一课程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希望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引入环节。通过展示生活中包含对顶角、互余互补角关系的建筑、机械零件等图片,快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顺利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在知识讲解阶段,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对顶角形成过程,以及两角互余互补时角度的变化,学生能清晰看到其中规律,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课堂互动也较为积极,多数学生能跟上节奏并主动参与讨论。
然而,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究对顶角性质与互余互补关系时,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时间不足,小组讨论深度不够,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发表见解,限制了思维拓展。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兼顾也有所欠缺,基础薄弱学生在应用概念解题时遇到困难,我没能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另外,课堂练习环节,题目梯度设置不合理,综合性题目偏多,导致部分学生自信心受挫。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教学时,我会在探究环节给予学生更充裕的思考与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观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设计练习题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设置基础、提高、拓展等不同层次题目,满足各层次学生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总结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