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时间管理与自律能力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父母要明白,对于学童期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时间上的概念。
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情景剧:
“ 还在看动画片?怎么还没写作业?今天晚上你要写到几点?快点去写作业?”
“ 就看一会电视,再看一会!”
“ 好,再给你看10分钟!”
“10分钟到了!”
“不要!才看了2分钟,不公平!”
“到时间了,快去写作业!快去!
在学习上,孩子学识字、学拼音、学算术,可并没有学习时间这件事情,而时间本身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 ,学习起来有点困难,也造成父母和孩子讨论时间时,发生自说自话互相抵触的冲突。
针对时间管理,孩子有着以下现象:
1 学习效率低
2 没有自动性,处于被动,叫不动
时间观念不是天生就会,需要父母教导,怎么让孩子有时间观念?
第一,没有具象物体的时间,父母可以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感觉。
具体实施计划:让孩子自主分配时间;在一个小时或二个小时内(由父母控制开始和结束),安排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在某个时间段,以一个小时例,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时间内安排什么事情,由孩子来自主安排,父母负责检查、监督。通过事例让孩子对时间的长短,以及做事前所花的时间有一个感性认识。如果只是由父母来制定,孩子来实施,他们并不会认可事情的安排,不会产生具体的时间感觉。孩子自己制定的计划表, 不论是否合适,都可以给他们亲身的体会。
第二,把时间主动权还给孩子。
被动,叫不动!爸爸妈妈吼了很多次”到时间了,快点写作业去!”“再等一会!再看一会!再玩一会!”父母和孩子的时间观念出现矛盾,把时间主动权还给孩子;孩子无法确定10分钟的长短,父母确定的10分钟与孩子的时间感念不同。
让孩子自己来定,还要几分钟。然后指着时钟给孩子看,分针走到那个数字,确定到哪就开始写作业。以实物的钟表引导孩子看时间,也不会让孩子感到“不公平”
第三,完成作业后或功课作了40-50分钟后,有休息时间。
要考虑孩子的专注力,一直学习,疲劳和专注力下降,自然让孩子东摸西摸,养成拖沓的习惯。
间隔休息,顺应专注的时间,以提高效率。
第四,完成作业后,有具体时间来玩。
在这一个具体时间段内,就是孩子玩乐的时间,不需要去做其他的事情:洗澡、刷牙、读书等等。父母需要信守诺言,在此期间不要侵占他们的空间,让孩子知道,父母既会确定学习时间,又会安排玩耍时间。
如果碰到孩子功课拖太久,没有完成作业,只好占用玩耍时间。一旦孩子对玩耍时间没有了而抱怨时,父母可以说:你自己做作业花了太多时间,需要提高学习效率了。
第五,让孩子拥有实践经验,以玩乐来学习时间分配。
在玩耍的时间里,想玩拼图,想玩彩泥,想玩手机,想看动画片,由孩子自己怎么划分玩多长时间,体验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以及学习安排多个任务。
第六,在某个时间点前,做好三件事
父母提出要求,孩子具体落实,比如:8点前,要做玩功课,要整理好书包,签好备忘录。怎么操作由孩子自己决定,锻炼孩子按照时间规划的执行能力,感受时间的过程。
时间是空泛的概念,爸爸妈妈需要制定可视化的物件,帮助孩子领会时间,掌握时间长短的观念,而不是通过吼叫来督促孩子按照父母的时间表做事情,既是引导孩子,也是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