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英雄?建功立业,拥有一番成就的才是英雄;青史留名,耳熟能详的才是英雄;勇于开拓,发现新领域的才是英雄。
是英雄推动了历史,但推动历史的不止是英雄。
谈及近代思想革新,很多人都能想到新文化运动,进而想到李大钊,陈独秀诸如此类。“德先生”与“赛先生”深入人心。可很少有人知道处于同时期却身为国粹派的刘师培,黄侃,章太炎等人。
稍有了解的也会觉得疑惑,国粹派不是和新文化对立的吗?新文化的意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与新文化对立当然是错误的,据此便对国粹派嗤之以鼻。可国粹派真的如此不堪,阻碍了国家思想解放与发展吗?
周易说:“万物皆有阴阳”新文化盛行,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必然有弊端逐渐显露。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处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中国的弱小深感无力,开始找各个救国之路,有人觉得当时的状况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价值导致的,进而追求西方的文化与思想。据有关材料,当时文章写的好坏评价标准是是否与西方思想主流文化相契合。契合就是写的好,不契合便被群起而攻之。更有甚者否定中国历史上的一切,搞起了历史虚无主义,新文化的一小部分风气逐渐变得“妖魔化”。
“国学即为国魂”一个国家丢失了其内里的国魂必然是不能长久屹立不倒的。一个国家失去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必然是会出问题的。面对举世一味的趋新,主张发明国学保存国粹的“国粹派”据此诞生。国粹派的主张大体有四类:一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即借助国粹宣传排满革命、救亡图存;二是提出“国学、君学对立论”,颂扬“国学”,批判“君学”,反对帝制;三是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四是提出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可以看出国粹派是反对帝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主张革命,也赞同效法西方的,正所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国粹派”的黄侃看来,真能开一派风气者,是要有自己独到心得,并非一味借西方学说迷惑众人,可以开新者,也能逆时流坚持已见……由此看来“国粹派”的存在并不是完全有碍祖国发展的,不是毫无依据的。在抵制盲目西化改变学术风气方面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但在辛亥革命后是由于在客观上配合了封建守旧派和君主立宪派的需要,对革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但我私以为新文化和“国粹派”是相互制约促进发展才走到如今这条正确的道路上的。“国粹派”限制了盲目西化的风气保住了国魂,新文化阻止了一味的鼓吹发扬国粹,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地位……这样才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找到救国之路之前,人们都是在黑暗里摸着走,不知道哪条路是通的,那条路是死的。只有前人撞了墙了,后人才能再换个方位寻。走错了路的,就是阻碍国家发展的,走对了的便是英雄。后人的成就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得到的,不论古今。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能做出什么样的功绩,都离不开他看过的书,受过的教育。而书,是前人写的,教育体系也是前人建立的。历史发展是不易的,要有创新者,也少不了继承者。像滚雪球般,有了新的精华,保全的旧的精华,国魂才更加熠熠生辉。
历史是浩瀚的,是壮阔的,一个里程碑般的进步后面是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应该只有英雄被铭记被敬佩,每一个推动历史进步的前人都是值得崇敬的。
英雄推动历史,推动历史的不只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