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在兰亭跋上的一句"笔法千古不易"引得后来无数英雄豪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拿笔的方式方法到书法形而上,从写字的方式到气韵神等等方面的解释层出不穷。作为一位稍有基础的书者都容易被这些理论弄晕,若是作为一名纯粹爱好者,那更是云裡雾里不知所踪了。
我喜欢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笔法,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个方面,是用笔的动作,简单的说就是: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转折。部分人把这些词理解为名词,认为轻重提按这些只是一种象徵说法,我认为应该理解为动词,更准确说是动作。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转、折,这些字转变成具体的动作时候,就可以体会出用笔的变化。
更细点分,这些动作里面可以分解为两大方面。第一是速度,就是指进行这些动作的时候所具有的速度。同样的用笔动作假如速度的不同,所呈现的笔迹效果就会有差异。第二是力度,就是通常所说的“笔力”说是力,但并非平时说能拿几百斤的力气,而是一种“内力”通俗点说是劲。我们常说一个人“劲头足”的那种感觉,一种由内而外发生的。力度不同,速度不同,就构成了运笔动作的丰富多样。进而在书写时候,笔尖不管任何动都需要保持跟纸面的接触。通过这些动作书写,在纸面呈现的就是不同效果的笔迹。
第二个大方面,就是用笔方向。相信很的朋友小时候都接触过"永"字八法。为何要写永字,通常解释是永字上几乎包括了点,横,折,勾,撇,捺等笔划,练永字就是练笔划。我想说明的是,其实笔划是次要的,重要的在于"永"字包括了习惯用笔的八个方向简单说就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大方向,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其馀的位置都是在八个大方向上做的一些微小的调整而已。说到方向,就不得不提手指做的动作。不同的用笔方向,取决于手指不同的动作,扣、钩、捋、顶、按、推,捏,捻等等,这些动作反过来支配着笔的不同方向。
把用笔动作跟用笔方向结合起来,就是笔法。用笔动作和方向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用笔习惯,同是提,按两个动作,不同的人理解和书写都不一样,所以笔迹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例如都是写一个“点”王羲之和颜真卿写出来的效果就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用笔千古不易"。
千古不易的其实就是大规律,就如人要吃饭一样。但至于你吃什麽内容的饭,丰不丰富,那就是个人自己的事了。笔法也是一样,规律摆在这里,你怎样去使用,能出现怎样的效果,就是自己的事了。
可见同一件事情,立场不同,理解和描述都会不一样,关于"笔法"也是。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因为是古人说的话做的事而且恰好那个古人又是一位大名人,就完全奉为圭珍,倘若抱着这个心态,那就是"墨守成规",最后的结果就是永远在古人堆里找"食物"而了无生气。
继承,是需要有思考的去接受然后经过自己消化再传播出去。不然,同是用毛笔写字,为何几千年来,能够有不断出现的新东西,如是死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凡事开口就是"古人云"那近代数百年的屈辱就是一个教训。不是古人流传的东西不好,其实接受的方法出了大问题。
因此学习书法,先学笔法是根本,至于“横折竖撇捺点”等笔画,那是基于笔法的使用技巧而已,也是“结字因时而宜”。因而才会有晋人飘逸,魏碑刚猛,唐楷端正,宋书意气等等不同的书法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