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巷子,是我日日必经之路。这条巷子是市场,市场就是这条巷子。
巷子有副食品店、杂货店,还有专门卖米的店、熟食店、早点店,还有油坊,有发廊;有个老爷爷,多年如一日,摆着一个专卖厨房用品的地摊;几位阿姐,日日做馄饨、饺子、豆腐酿、粽子、发糕卖;还有摆摊买衣服的,便宜的价格常常吸引买菜的阿姨;卖针头线脑的地摊方便了很多人……不时有人摆摊推销新产品,比如节省燃气的炉具,比如更方便的清洁用具,比如“高科技”的老花眼镜……这对于刚从旁边的公园晨练出来逛市场的大爷大妈来说,永远有着不可言说的吸引力。其实,巷子最多的还是各式菜摊,固定摊点、流动摊点……
整条巷子就是一个市场,这市场跟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可不是么,每天,这市场上的各种元素会进入我们的家里,进入我们的厨房。老人卖了一件新奇的商品,会给家人带来欣喜,又或者是哭笑不得;一道家常菜,寄托了一整天对孩子的盼望,也是家的味道……
而那些开店的人、摆摊的人,日日相见,相看两不厌,他们跟我们熟稔得像朋友,像亲人……
一
我从公园南门出来,走进巷子,卖鸡蛋的大姐准时在那儿了。大姐说她是每周末上午挑鸡蛋到这儿。大姐的鸡蛋箩竖着个牌子,上面写着“放养鸡鸡蛋“。
一见到熟客,大姐的脸上就浮起无比亲切的笑容:
“你上次买的鸡蛋,应该差不多了。该买了呀!”
大姐记性很好,哪怕是只光顾过一次,她也会记得住,并且记住买她鸡蛋的时间。
如果是从没有买过她鸡蛋的顾客,她会真诚地说;
“我是在黄村的山上养鸡的。附近学校的黄老师李老师,银行的小何小刘,土地局的张姐林姐,他们经常买我的鸡蛋。瞧,这包鸡蛋就是我帮他们留的……“
我每次光顾她那儿,她总会问我:“好久不见你妈妈了,她这段时间有没有回来呢?”
大姐的右手严重扭曲变形,看起来像是火灾留下的残忍的痕迹。可是大姐却能很灵活地拣鸡蛋。而且,她经常是乐呵乐呵的神情。有一段时间,城管抓得很严,不给在这摆,她躲到很远的一个另一个菜市场,在别人的店蹭个地方,而且要随时警惕城管。老顾客寻她不见,打电话给她,她用她惯有的快乐的声调说怎么找她。并且细致地描述了那家店的店面特征。“我会等着你过来的。”大姐最后说。
在装鸡蛋,称鸡蛋、顾客扫码付款的当儿,大姐会跟我们闲聊,聊房价、聊地震,也会聊到她准备升上初中的调皮捣蛋的小儿子……
二
走到巷子的中间,卖猪肉的阿姨刚为骑着电瓶车来买菜的家庭主妇称好一坨肥瘦相间的猪肉,并且朗声说:“三十七块五毛,收你三十七块!”买菜的主妇面上含笑地付了款,应该一天都会有愉悦的心情了。
自从我在这附近住开始,阿姨就在这卖猪肉了。在这条小巷子进进出出,转眼就是十几年了,可是时光似乎并没有在她的身上留下任何的痕迹似的。她一直是短头发,她一直是那么精瘦,她一直是那么麻利,她一直是那么爽朗,她一直是那么热情,她的声音一直是那么脆……
有时候,有人买骨头炖汤,她在称好、报完价钱之后,再拣一些碎的骨头,脆生生地说:“你只是煲汤而已,这些,拿回去,可以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猪肉摊兴搭配着卖饺子皮、馄饨皮,并且免费帮顾客绞肉。但是,需要在这个摊上买饺子皮才能帮绞肉。有些人没时间剁肉,但做某些食物又需要肉糜,于是试探着问阿姨,能不能……
阿姨爽快地说:“没问题!帮你的啰!”
有的老人来卖猪肉,只要一点点,哪怕是两块钱的猪肉,阿姨也会问老人家,要不要帮切好,并且叮嘱老人拿好,路上要小心……
一天,阿姨的摊上有两个小朋友在做作业。她教他们喊我“阿姨好!”说是她的孙子,目光中充满了慈爱。噢,不知不觉,原来阿姨已经是当奶奶的人了!
三
走过巷子的三分之二,蔬菜摊的小姐姐正在柔声地跟人说这个这个比较好吃,小姐姐的蔬菜摊品种比较齐全,青菜、瓜、薯、菌、豆……应有尽有。这会儿她用的是城郊的方言。不知道小姐姐本是城郊人,还是学的城郊方言,总之,有说土白话的人到她那儿买菜,她马上就切换语言,让人听了格外亲切。小姐姐应该是二十来岁吧,嗯嗯,算是比较胖,一张脸肉嘟嘟的,整一个邻家小姐姐的形象。总之,宾至如归就是如此了吧!
我下午六点才下班,入冬后,这个时候天差不多黑透了。偶尔,到小巷子会突然想起家里好像还缺点什么配菜,于是停车在小姐姐那儿。
“这么晚才回来呀?”小姐姐总会关切地问我。
曾有比较尴尬的时候,掏出手机扫码的时候,手机没电了,又没带钱。(不带钱已经是常态啦!)我把菜递回去给她:“不好意思啦!我不买了!”
“先拿回去。哪天你记起来再来付就可以啦!”
看着小姐姐笑容可掬的脸,真想上去亲她一口哩。
巷子的尽头,还是那幅熟悉的画面,几个老人坐在那儿吹水烟筒。走出巷子,抬头仰望天空,天真蓝……
还有两三百米就到家了。我不仅拎着鸡蛋、猪肉和青菜回家,也将他们的温情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