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里,男主角赵恒的二哥,腹黑皇子赵元僖,虽然出场没几集就一刀抹了脖子,但可能是因为长得有点小帅吧,还颇引了一波关注。
特别是最近,当了皇帝之后的赵恒,显得越来越怂包,弹幕里纷纷怀念起老二来。
其实历史上,赵元僖这个人非常有意思。
他不像大哥赵元佐那么善良,为了亲情竟然随随便便断送掉自己的前程;也不像三弟赵恒那么佛系,安安分分坐等天上掉馅饼。
赵元僖为了当太子,很是发挥了一波主观能动性。
在太宗的几个儿子里,他应该说是最像自己老爹的。
可惜,赵元僖苦干好几年,眼看就要乘风破浪,收割胜利果实了,却被一个女人搅碎了美梦。呜呼哀哉!
艰难的“准皇储”之路
赵元僖,初名赵德明,后来还叫过赵元佑。作为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二子,赵元僖当接班人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排在他前面的,除了一直压自己一头的长兄赵元佐,还有亲叔叔赵廷美,以及两个堂兄赵德昭和赵德芳。
不过,自己老爹厉害,几年内先后收拾掉了叔叔和俩堂兄,为元僖兄弟几个将来继承大统扫清了障碍。
(关于这一段故事,我上篇文章有详细讲述→宋太宗:吓死亲侄,逼死亲弟,终于把皇位传到儿子手里,我容易嘛)。
这么一来,元僖主要的竞争对手,就属自己大哥了。
大哥赵元佐,从小聪明,善骑射,跟着父皇征北汉,征契丹,颇受器重,本来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但元佐这孩子,比较善良,见不得自己老爹迫害叔叔,为救叔叔四处奔走,还当面质询,请太宗出示叔叔谋逆的证据。
这可把老爹噎得不轻!我这么辛辛苦苦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们哥几个,你不给老子帮忙不说,还跑来指责老子,给老子添乱,好气哟。
后来,廷美惨死在流放地房州,元佐更是深受刺激,变得神神叨叨,经常称病不去拜见太宗,性格也变得暴躁,阴晴不定,有时因为侍者们犯了一点小错就拿刀砍人。
虽则如此,太宗似乎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这位长子,后来有段时间,元佐的病情好转,太宗特别高兴,还专门设宴庆祝。
老二赵元僖(这会儿还叫赵元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眼看自己的机会来了,此时不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一把,更待何时?
雍熙二年(985年)重阳节,太宗与诸王一起宴饮射箭,好不欢乐。而楚王赵元佐,不知是因为太宗没召他,还是故意有人没通知他,反正是没参加宴会。
晚上,赵元佑去看大哥。本来元佐精神就不太正常,也不知道元佑又和他说了啥,刺激到了他,赵元佐说了句:“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参加,是为君父所弃!”当夜,纵火焚宫。
这下可把事情闹大发了,太宗终于下诏,废赵元佐为庶人。
老大出局,老二的春天就来了!
雍熙三年(986年),赵元佑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侍中,并改名赵元僖,进封为许王,加任中书令。
而“亲王尹京”,在当时,就是准皇储的配置。
一步之遥的太子位
赵元僖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在开封府尹的任上,兢兢业业,对老爹交代的任务,力求尽善尽美。
《宋史》有载:“元僖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
而且,元僖是个聪明人,很懂得礼贤下士,收拢人心,不仅和朝中重臣如宰相赵普、吕蒙正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连低品级学官也不忘笼络。
宋太宗派人为诸皇子讲解《礼记》,侍讲学士品级不高,但是元僖始终以老师的礼节对待,还送上丰厚的礼物。
侍讲学士自然很高兴,对这位懂事的皇子高看一眼。当太宗向他问起诸皇子的表现时,他回道:“诸位皇子都很好学,尤其是开封尹能够主动请教,对君臣父子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
宋太宗很满意,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礼遇优隆胜过诸王,被立为皇太子也就是早晚的事。
但咱们这位许王殿下,心里急呀,生怕到嘴的鸭子又飞了,联合宰相吕蒙正,搞了场轰轰烈烈的“推荐太子运动”。
在元僖的授意下,吕蒙正找到自己的小舅子宋沆,想让他向太宗进言早立太子,以安社稷。
宋沆是言官,向皇帝进言是本分,很爽快就答应了下来。
淳化二年(991年)九月,宋沆联络了冯拯、尹黄裳、王世则、洪湛等人,上书太宗,请立许王为皇太子。
太宗虽然元僖寄予厚望,多番暗示他会是储君,但是吧,自古以来,皇帝与太子(包括准太子)的关系都是比较微妙的,既怕太子太草包,又怕太子太能干。
太草包的话,这江山交给他如何能放心;但如果太能干,不定啥时候就把自己架空成太上皇了;
因此,宋沆们的谏言让太宗很不高兴,他表示:“储副是邦国之本,朕岂不知,但近世浅薄,若立太子,则东宫僚属都要称臣,官职与上台无异,人情深为不安。此事朕自有分寸。”
意思就是,朕自有决断,你们别哔哔了。
赵元僖和言官们可能是没领会到太宗的深意,反而觉得声势还不够大,于是,宋沆又带着几个言官,跑到大殿之前高声大呼,请立开封府尹为太子。
洪湛更是言辞狂率,激怒了太宗。最后,几个人以狂妄之罪被贬斥了,吕蒙正也因此事牵连被罢相。
元僖起初很惶恐,生怕父皇会见怪自己,过了段时间看没啥事,才放心下来。
但经此一事,元僖也安生了。得,那就好好干好自己的活,不犯错,坐等老爹升天呗。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次年,这位势头正盛的准太子赵元僖,突然死了,年仅27岁。
赵元僖之死
据载,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日(992年12月6日),赵元僖上早朝的时候,忽然觉得身体不适,于是立即回府。
宋太宗亲自前往探视,起初喊他的名字,还能勉强回话,过了不久,就去世了。
亲眼看着儿子死去,太宗悲痛欲绝,抱尸痛哭,史称“左右人等不敢仰视”。
宋太宗追封元僖为皇太子,谥号恭孝,为他废朝五日,还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思亡子诗》,反复吟咏,有时候甚至悲伤哭泣到天亮。
那么,问题来了,赵元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正史中只有以上那些粗略的记载,我们只能从笔记版中,来发现一些端倪。
宋人王铚的《默记》中记载,元僖当开封府尹那一年,宋太宗为他安排娶了隰州团练使李谦溥的女儿李氏为妻。
但元僖不喜欢李夫人,而是喜欢跟随自己多年的一位爱妾张氏,甚至曾私下里跟张氏说,要把李夫人废掉,将张氏扶正。
张氏出身寒微,得宠了就不知天高地厚。平日仗着老公的宠爱,在王府里作威作福,经常打骂下人,甚至会把人打死。现在看老公久久不能兑现诺言,竟然胆大包天,想到将李夫人毒死。
她花重金请人做了一个我们在古装剧里常见的那种鸳鸯鸩壶。这年冬至,赵元僖穿上礼服,先在家中祭祀祖先,之后上殿朝贺。
于是,张氏就拿那个鸩壶,为老公斟了美酒,为李夫人倒了毒酒。
但赵元僖那天不知道咋回事,突然暖男属性上身,看到夫人的酒比较多,为了表示体谅,竟然和她换了酒杯。
然后,悲剧发生,赵元僖当日一命呜呼。
本想除掉情敌,却误杀了自己的靠山,不知道元僖毒发身亡时,张氏是个啥心情。
死后谜团
儿子死得不明不白,宋太宗当然得调查不是。
根据《宋史·宗室二·元僖传》记载,元僖死后不久,宋太宗以张氏“僭越礼制,给自己死去的父母修了大坟”为由,下令绞死张氏,毁掉张氏父母坟墓,其亲属流放。
我们可以推测,是宋太宗事后调查,发现了儿子被害的真相,为了遮掩皇家丑闻,才以这样的理由处置张氏。
但诡异的是,11月25日,宋太宗下令取消追册赵元僖为太子的仪式,只将其按一品官的礼仪薄葬,其开封府的很多属吏,也遭贬官发配。
这就很让人费解了!
儿子死在了自己的宠妾手里,为何要连儿子一并处罚?
就算是儿子的小妾僭越礼制,无法无天,儿子有管束不严,宠妾灭妻之过,也不至于撸了已追封的皇太子,葬礼降格,还连累到属吏吧?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里的《太宗皇帝·诸王事迹》中,又有一条有意思的记载。
说是宋太宗大怒的时候,要把元僖的属吏都抓起来严加审问,此时,左谏议大夫魏羽劝他:
“当年戾太子之事,汉武帝对从犯之人,也不过抽几鞭子而已。现在许王的罪没越过戾太子,对他的部下,也应该更宽松些。”
戾太子,就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也称卫太子。当年刘据犯的事,是起兵谋反,许王的罪比戾太子轻点,那是什么?密谋造反,还没行动?
把所有资料都串起来,可以看出个大致的脉络:太宗在调查儿子的死因时,除了发现张氏毒死元僖,还顺带查出了许王府的一些密谋。于是,便有了后续处罚张氏一族,降格元僖葬礼,以及处罚开封府属吏等一系列动作。
当然,这都只是我们的推测,至于真相究竟如何,已不得而知。
不过,看赵元僖的故事,也实在是让人感慨:历史,总是阴差阳错,从来不按套路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