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捡漏得皇位,开创咸平之治,后大搞迷信活动15年,耗空国库

宋真宗赵恒,最近热播的,被吐槽很惨的《大宋宫词》的男主角,去年热播的《清平乐》里,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赵祯他爸。

这位皇帝,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谁呀,不熟,但关于他的几件事,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

比方说那首著名的《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者就是他;

比方说民间广为流传的话本,“狸猫换太子”里,被掉包的太子,就是他的娃;

比方说,他签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再比方说,他是古代最后一位泰山封禅的天子。

借用网上一句流行语,宋真宗赵恒,属于“浑身都是戏,却非常不出名”那种。

01.捡漏当上了皇帝

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名字改过好几回,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都是这位。史书上关于他的早年记载比较少,并没有《大宋宫词》里所谓“父皇自幼喜欢三弟”一说。

太宗一朝,储君之位的竞争比较微妙。

我们都知道,赵光义的皇位是从他哥赵匡胤那继承来的,历史上还有“烛影斧声”一说,也就是怀疑宋太祖是被宋太宗给害死的。

那么太宗之后,有充分资格继承皇位的,除了他自己的几个亲儿子,更有他的弟弟赵廷美,以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

公元979年-984年,宋太宗先后收拾掉了侄子和弟弟,断了太祖一脉和廷美一脉继承皇位的根基。(这一节也很有意思,回头单独开篇文章讲)

至此,储君之位,只会从太宗一脉中产生。

太宗共有过九个儿子,其中一子元亿早夭。剩下的八个儿子中,长子赵元佐,从小聪明,善骑射,跟着太宗征过北汉,征过燕云,本来是最有希望成为太子的。

但是吧,元佐这孩子心地比较善良,当初叔叔赵廷美被迫害,他实在看不下去,就到处奔走,在太宗面前为其辩白,惹得太宗很不高兴。

廷美被贬后,元佐可能是心态崩了吧,就变得不太正常,天天也不上朝,动不动就暴走。后来疯病越来越重,竟然点火烧了自己的东宫。

太宗无奈,只能把他贬为庶人,幽禁起来。

元佐染病被禁之后,次子赵元僖受到太宗的器重,被任命为开封府尹,进封许王,加官中书令。

“亲王尹京”,在当时就是准皇储的配置。照这个趋势发展,元僖十有八九会被立为太子。

但不幸的是,淳化三年(992年),元僖突然得病死去,年仅27岁。

老三赵元侃,就这么成功熬死了前面5个绊脚石。淳化五年(994年)九月,被正式立为太子。

3年后,宋太宗驾崩,赵恒即位,时年30岁。

02.执政之初颇为勤勉,创“咸平之治”

即位之初的宋真宗,正值而立之年,雄心勃勃,想要成为一个“有为之主”。

他着手整顿吏政,亲自考核京官,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学校教育,积极寻求经济富强之道。而且广开言路,对于朝臣的谏言,都能够认真听取。

他还以身作则,自己带头遵守国家法度,对皇亲国戚严格约束。

赵恒的姑母秦国长公主,想为自己儿子求个正刺史的官,真宗婉辞拒绝,说:“正刺史系朝廷公议,不可。”

妹妹鲁国长公主,为翰林医官赵白化求升秩,也被赵恒拒绝。

驸马都尉石保吉,有回家中发生了家仆偷盗的事,石保吉非常生气,面请赵恒,乞加重罪,还想在自己家中设刑问罪。赵恒以“国家自有常法”,不允,命交有司处决。

史书称其,“兢兢业业,罔敢怠荒”

整个真宗统治初期,虽然外有契丹和西夏的骚扰,内有益州王均的叛乱,依然出现了为后世所称道的“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

03.御驾亲征,订“澶渊之盟”

公元1005的澶渊之盟,可谓是宋真宗帝王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北宋初年,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宋辽之间的战争绵延了几十年。宋太宗继位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对辽作战。

然而,979年高粱河一战,败于辽军;986年雍熙北伐,再败于辽军。

赵光义终于安生了。自此之后,基本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对辽由攻转守。

但是,宋收手了,辽却骚动了。多年来不断扰边,进行军事试探。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承天太后萧绰,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

北宋朝廷惊慌失措,副宰相王若钦主张放弃东京,迁都南京。宰相寇准则坚决要求抵抗,并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

赵恒最后听从了寇准的建议,率军北上澶州,宋军由此士气大振。

而辽军方面,则出师不利。大将萧挞凛,在开战前出阵视察地形,被宋军用床子弩一箭射死,使得辽军的士气一落千丈。

萧太后审时度势,深知辽军的力量尚未达到直入开封、迫宋投降的地步,便决定挟大军南下的余威,从谈判桌上捞取利益,派人向宋真宗释放了和谈信号。

真宗得知,辽朝要求以归还周世宗攻取的瓦桥关以南的领土为罢战条件,明确表示:可以袭用汉代以玉帛赐单于的故事;若要求土地,则决战到底。

使臣曹利用问到底可许给契丹多少财物,真宗对他说:“必不得已,百万也可。”

寇准听说后,立马私下召见曹利用,嘱咐道:“虽有圣旨,如超过三十万,我就要你的脑袋!”

最后,双方以宋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达成协议,罢战言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04.天书运动,一国君臣如病狂

“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了暂时的安定。

缔约之初,宋真宗自我感觉也颇为良好,很庆幸自己亲征的英明,对力挽狂澜的寇准更是敬重有加。

一天,真宗目送寇准退朝,王钦若在一旁问道:“陛下敬重寇准,莫非因他对社稷有功吗?”

真宗说是,王钦若继续:“陛下为何不以澶渊之役为耻,反以为寇准有功社稷呢?”

真宗很吃惊,问他为什么这样说。王钦若答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

他见真宗不乐,又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钱快输光时,赌徒总是孤注一掷。陛下,你当时就是寇准的孤注,够危险的。”

王钦若的话,如一盆冷水浇头泼下,真宗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伤了。

从此,看寇准是咋看咋不顺眼。而且,真宗还陷入了重度焦虑,不知道该怎么来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

王钦若很懂事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事,提出:“只有封禅泰山,才能镇抚四海,夸示外邦。”

泰山封禅,一般都是帝王们觉得自己政绩斐然,率领群臣百官,到泰山举行祭祀封禅大典,以彰显自己的“英明神武”。

在此之前,一共有五位帝王进行了泰山封禅: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发挥了巨大的撺掇功能)、唐玄宗。

其中,汉武帝泰山封禅了八次,并且明确提出了封禅三要素:天下一统、太平盛世、有祥瑞产生。

宋真宗继位这些年,功业平平,也没见什么祥瑞。咋办呢?

王钦若又很善解人意地提出:祥瑞嘛,其实也是可以人工造的喽。

宋真宗一听,好耶,咱这就搞起来。

因为担心宰相王旦的态度,王钦若提前向王旦转达了真宗的“圣意”,王旦勉强表示顺从。

不久,真宗把王旦召来宴饮,酒酣耳热之际,真宗命人取出一坛酒,赐给王旦,吩咐他带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

王旦回到家打开一看,里面盛满了珍珠,顿时心领神会。同样收到珍珠的,还有大臣陈尧叟、丁谓、杜镐等。

至此,戏台搭好了,水军请好了,接下来就是主角登场了。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群臣早朝完毕,有内侍突然来报,说宫城左承天门南角,发现像书卷一样的黄帛,有两丈多长,黄帛上隐约有字。

宋真宗表现出一幅十分震惊的样子,对群臣讲道:

有天半夜,见到星冠绛袍神人忽然出现,对我说:“一月三日,应在正殿建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

从十二月一日起,我蔬食斋戒,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终于盼来了天书呢。

得了一坛子珍珠的王旦也很上道,马上带领群臣前来道贺。随后众人来到左承天门,焚香望拜,跪受“天书”。

只见“天书”上写:“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另外还有黄色字条三幅,大意就是说宋真宗赵恒以孝道承统,务以清净简俭,必致世祚长久之类的。

为表示遵守天命,宋真宗改元为“大中祥符”,然后大赦天下,官员集体加薪,京城放假5天,欢宴庆祝。

该年十月,又率领群臣前往泰山,举行了长达57天的封禅大典。

而所谓上行下效,君主热衷于祥瑞,便有人逢迎讨好。

此后几年,全国各地不断有“祥瑞”出现,于是,赵恒忙忙碌碌,东封西祀,完全沉浸在这场自己导演的闹剧中,将忠臣的进谏当作耳旁风,丝毫不予理会。

即位之初的进取之心,早抛到了九霄云外,朝政被王钦若、丁谓等“五鬼”把持,搞得乌烟瘴气。

而几次东封泰山,四祀汾阴,南下亳州,再加上营造各种宫观,其费用之大,恐怕不是几千万贯所能打住的。

为了使国家财政能够保证开支,政府不得不以各种名目扩大税收,给百姓造成了沉重负担。

几年折腾下来,几乎把太祖太宗的积蓄挥霍殆尽,到其晚年“内之畜藏,稍已空尽”,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空壳子。

《宋史》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05.结语

公元1016年,宋真宗中风病倒,之后病情加重,便命皇太子赵祯监国,刘皇后与太子同莅国政。

1022年,真宗在延庆殿去世,终年55岁。所获天书,也都随葬入陵,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天书闹剧。

纵观宋真宗赵恒的一生,从老爹手里接过来一份不错的家业,本来是有望“除旧布新”,大有一番作为的。

按照其前期的表现,也颇有“贤明之君”的气象。

结果“澶渊之盟”后,不知道脑子里哪根筋搭错了,竟然轻易被挑唆,搞出了劳民伤财的“天书闹剧”,给大宋的政治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

总体来说,“过大于功”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