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服,被贬多年,他依然能凭一首诗绝地重生

诗坛

宰相诗人张说(六)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01



开元五年(717)二月二十五日,张说接到了除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制书。时隔三年,他再一次踏上了新的征途。


荆州既今湖北荆州,唐初从萧铣手里收回之后,就依内陆军事要地之例,设立了荆州大总管府,管辖区内十三州,是唐初的五大总管府之一。至德七年更名为大都督府,后其行政区划几经更改,到玄宗朝时管辖范围大大缩小,仅辖区内荆、峡、澧、郎、岳五州,但它作为三峡以东、岳阳以西长江两岸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却一直未变。



02



张说的这次升迁说来极具戏剧性。


当时朝堂上姚崇受亲信赵海的受贿案牵连已经从相位退了下来。他推荐了广州都督宋璟接任,随宋璟一同拜相的还有苏颋。


苏颋的老爹苏瑰也是一个老牌政治家,为人风评甚好且与张说有旧。张说在岳州时曾经写过一组人物纪念诗作《五君咏》,其中就有前宰相苏瑰。苏瑰忌日之时,张说就派人将诗作送与苏颋,据说苏颋读后悲不自抑当场落泪。第二天上朝,便向皇帝上陈张说的忠贞,念及以往,君臣两人自有一番感慨,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张任书。


这段轶事貌似是机缘巧合的偶然,实则包含了一个成熟政客几多的老谋深算。


一方面老对头姚崇已经退居二线,暂时没有精力以及权力来搞事情了。另一方面,苏颋作为玄宗朝早期的“另一支笔”,与张说的交情一直不错,且苏颋为人亲和淡泊,以他作为突破口确实是最合适的。


为了这一次复出张说可谓费尽心机,据《明皇杂录》记载,张说派遣手下送信时曾一再叮嘱他要“候忌日近暮送之”。你看,他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氛围都细细盘算。果然,诗作送达的那个阴沉的下午,苏颋面对前来吊唁的一堂老父故友,念着张说情义满满的诗文,情绪瞬间就被点燃。


如此手笔,已然堪比顶级导演。



03



岳州时期张说还写过一首很有意思的诗,应该是在某个冬天的雨夜,他愁困空斋之时有感而发所作。其中一句“心对炉灰死,颜随庭树残。旧恩怀未报,倾胆镜中看”(《闻雨》)尤其有趣生动。他说自己穷困于此,本应该心如死灰,了度余生,但一想到君恩未报,便鼓起勇气向镜中看去。看什么呢?当然是看自己日渐残朽的容颜,以及不如意的当下。


这是他对命运的又一次挑衅。


他正视的不光是镜中的容颜,还有岁月无情的流逝,以及命运沉重的敲打。那又如何!只要生命不息、雄心不已,滔天风浪又有何惧!


文字真的是最诚实可爱的。通过他们,我们看到张说那爱财如命的不堪面目下,一个生命可贵的坦荡和不屈。其实在李隆基的“宰相天团”里,张说是最受皇帝偏宠的,他品行不高却始终身居高位,皇帝甚至还将嫡公主下嫁于张说的次子,与他结了儿女亲家。即便晚年时被查出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也仅是革掉了中书令之职。临终患病,玄宗日日派人探望,并亲手为他撰写药方。这样的隆宠在众多宰相里也是独一份的。



04



回归正题,张说如愿拿到了大都督府长史的offer,工作交接完成后,于四月一日启程赶赴荆州上任 ,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和春光一样明媚。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春色沅湘尽,三年客始回。

夏云随北帆,同日过江来。

水浸荆门出,山平郡路开。

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


客湘三年方始得出,这一刻他仿佛已经感受到了光明的未来在向自己招手,所有的郁闷与不得志都被高扬的舟帆抛在身后。全诗无有一字讲他的愉悦,却字字句句都能读出他的愉悦,概情语皆景语也。



05



不过张说并没有在荆州呆很久,718年,张说改任右羽林卫将军、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则是曲折的,“打不死”的张说斗志是昂扬的。


事实证明,张大人的能力也不是吹的,在幽州任上,他表现尤其优秀,充分展现了他经邦纬国的文韬武略。


幽州就是现今的北京地区,隋唐时期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从隋朝开始,幽州一直都是王朝用兵高丽的后方支援大本营,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公元696年,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因不满营州都督赵文翙的压迫,而在东夷都护府发动的一场反抗战争,虽然叛乱被武则天联合后突厥汗国镇压,但自此之后东北诸族势力日渐强盛,朝廷对该地区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先天二年(713年)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唐王庭设置了幽州节度使,以加强对奚、契丹等番族的控制。



张说上任之时的幽州,“军实耗散,边储匮少,帑藏乏中人之产,革车无百驷之群”,一句话说,就是缺兵少马一穷二白。张说迎难而上,“禁暴丰财,安人戢兵”,不仅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干,还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据史书记载,张说面对幽州一穷二白的状况,结合当地实际,就地取材,充分开发当地的矿业、林业以及畜牧业,并在边境开设贸易市场,促进关内外的经济往来。


“改革开放”的成果自然喜人,“一年而财用肃给,二年而蓄聚饶羡,军声武备,百倍于往时矣”。


真是天生的搂钱耙子。



06



这一年除夕,他自然是回不了洛阳的。不过好在工作成果显著,老人家心情甚好,便做了一首《幽州新岁作》,来表达喜悦丰收之情。


《幽州新岁作》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去年在荆南时,梅花盛开像雪一样洁白;今年到了蓟北,漫天的雪花又如盛开的梅花一般。世事无常,人事无定,只有时光去了又复来,不失常度。守卫边镇的士兵夜歌不息,想必京城的烛火也会彻夜光明。向西遥望长安,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朝廷,亲自向君王献上一杯祝寿酒。


看看,这就是一个资深政客的优秀素养,时时不忘倾诉忠心,处处不离家国天下。可这份机心也让此诗失了一半的格调,如若将诗的后四句去掉,到“且喜年华去复来”止,大家再读读看,是不是反而更有韵味。


诗的首联写去年荆州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幽州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字句秀雅,并未有丝毫伤感痕迹,但却已经包含了仕途辗转的伤感,可见其笔法高妙。尤其是梅花和雪花的忽喻,使两种物象缠绕勾连,曲折有趣,读来有循环反复之妙趣 , 增强了韵文的节奏感, 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张说遇贬外放,数年之间辗转于相州、岳州、荆州并幽州等地,怎不会让他心生转蓬之叹。可即便是叹息,他的调子依然是昂扬向上的,“且喜年华去复来”当有双关之意,一是欣喜新岁新气象,另一层未必没有恭贺自己人生新气象的意思。



07



张说幽州时期的诗歌作品并不多,估计是工作确实繁忙,在百忙之中抽空写就的作品必定是有感而发,因而这一阶段的诗作都是情感饱满的上佳之作。我们可以从这些充斥着边塞豪情的诗句中,亦能见出迭经政治风浪的诗人之处处谨慎、尤重机略了。


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气袭来树林萧瑟。军中高堂之上宴饮正深,让人暂时忘却了迟暮之心。胡笳声声,将士们执剑起舞,那慷慨雄伟的身影,看得人热血沸腾。账外滴水成冰,可营帐内的那一颗心是热的。所以他才会脱口而出“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如果没经历过低谷,如何能深刻领会高处的风光。


这一首诗向来争议颇多,后世诗评家们都说他的结句满是牢骚,说其语气尖利,”不免狭小汉家矣“。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他的心声之语。自开元初被贬以来,张说外镇将近六年,自高台跌落之苦和志愿不伸之哀,想必他深有感触。此时此刻,坐在简陋的营帐中,看着自娱自乐的歌舞,喝着难以入口的烈酒,想起皇都的富贵温柔乡,怎不让人感慨“皇恩浩荡”。


在边塞的篝火里,张说老骥伏枥,意欲千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