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路上,我曾是那个情绪被忽视的孩子,内心渴望被看见、被听见。于是,我学会了用情绪的大起大落,来填补那份空缺的认同感。直到昨天,我发现自己竟与双向情感障碍的特征很吻合。这份发现,既是对过往的释怀,也是对未来自我救赎的起点。如果你也曾在孤独的夜晚,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话,那么,请跟随我的笔触,一起探索这条自我接纳与成长的旅程。
我是如何感知到自己的这个特点呢,我发现自己情绪的不稳定。平常闷葫芦不说话,见人也很少交流。但会周期性的话多、表达欲很强、自信心爆棚;自我行动力变高,积极做事儿。头脑和记忆力都在大幅提升。不管不顾的消费产生负债。然后会在某个点开始断崖一样的情绪低落。没有交往的欲望,希望自己能躲在某个角落。觉得内心没有价值感。情绪大起大落,给身边的亲人带来一些困扰。
我也因此产生了很多容易内耗的内心戏。忽视了很多真实的生活细节。在自己的头脑观念里画地为牢。这些背后的原因,我想是因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被忽视产生的。被忽视,所以我内心希望得到身边亲人朋友的关注和认同。不过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孤独成长,没有人给我反馈。没有人告诉我在某个点需要做些什么。我很孤单。
习惯孤单是我的心理舒适区。这也不意味我不需要他人的关注和认同。我还是需要一些交流互动。积累到一个程度,就像电池经过缓慢的充满电了一样。然后我需要一些与外界的交互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一样。与外界的交互就像电池开始快速消耗放电,在某个时间点就彻底回到了之前自己一个人的状态。即便是人群拥挤、我内心好像只能关注到自己。很少向外关注他人,关心他人了。
我写下自己的这些思考过程,或者说是特点。第一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记录及时的发现自己情绪水平。避免自己从自负到自卑的情绪波动,让自己没法平静的生活。另外,也是接纳自己。如果从小被家人忽视我的个人感受,或者说我的家庭都不关注也不善于表达个人感受。那我最起码可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对自己的方式开始调整。
我也意识到,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与耐心。我开始学习冥想、阅读心理学书籍,甚至尝试与心理咨询师交谈。这些努力,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学会了如何在情绪低落时,给予自己温暖与鼓励。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向外看,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感受,让我的生活不再只是围绕着自己的情绪旋转。
在不远的将来,我大概率仍会经历情绪的起伏,但我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情绪波动,都是自我成长的契机。如果你也在这条情绪起伏的路上探索,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丝光亮。记住,觉察是改善的开始,而获得成长,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