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的挑战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忍无可忍,当无须(法)再忍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我们内心会大吼“你气死我了“,那个愤怒全部是因为娃吗?看上去是的,但有时候不一定。
蓝最近遇到了个来自娃的挑战,上团体心理课的时候,一个娃各种不配合,放音乐的时候他把播放器拨来拨去,讲规则的时候他躺在地上,看绘本的时候他在贴地飞行,讨论的时候他在东摸西摸,手工的时候他在桌子上,与小伙伴一言不合的时候他一脚飞过去,……
然后……
工作团队的老师们找他谈……,再谈……,我们告诉娃“如果某一部分内容你不喜欢可以不听,但是不能影响其它人,你喜欢的部分你再参加就好。”如果违反约定怎么办?“那老师会警告你一次,如果你下次还是做不到,那就要请你离开课堂……”
然后……
又一次上课期间娃不知道什么时候摸走老师的手机躲在一边玩,不肯还给老师,然后是一场混乱……
然后……
蓝相当平稳的对娃说“请你离开我们的课堂”……,娃看着我睁大了眼睛。
貌似蓝没有做错什么,没有发脾气,履行约定……,但是蓝觉得哪里不对劲,就是不对劲,蓝自恋的说“我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敏感和自尊心说有地方不对劲。”
不对劲在哪里呢?
不对劲之一,这个过程中娃肯定是受到“暴击“的,伤害不一定。暴击肯定是有用的,但是肯定不是蓝期待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对劲之二,同样的事情换个场合蓝就不会这么多愤怒。蓝感受到愤怒,虽然整个过程中蓝表现得相当平稳,语气态度都是坚决严肃并且温和的,但是蓝知道自己内心中有愤怒。愤怒人人皆可有,蓝当然也可以有,甚至蓝想对娃说“你干嘛要惹我生气“,嗯哼,“惹我”,是不是很多老父亲老母亲都想这么说。
也许还有不对劲三,不对劲四……,就先不想那么多了。
蓝让自己在安静的情况下去看看那个生气,那个生气如果量化一下,是一个撑的大大的气球。是娃惹了蓝,让蓝生气吗?答案是当然的。娃确实在违反课堂的规则,影响其它人的活动感受,这个部分会让蓝生气。那个气在气球里一眼就能够看到,但是仔细看的时候那个气并不足以让气球那么大,好像背后还隐藏着些什么。
蓝问自己,娃违反课堂规则会怎样?影响了他人会怎样?蓝的答案是会让其它孩子没有办法好好的体会这个课堂中老师们想要传达过去的东西(老师们每周团体备课和复盘,真真实实的付出很多)。那么老师们想要传达过去的东西是什么?除了心理知识还有给孩子们心理上的支持。嗯,就是这里让蓝觉得好像不对劲。
如果只能二选一,心理上的支持和知识到底要哪个?蓝必然选择心理上的支持。虽然时间是短暂的,支持是有限的,但是心理上的支持才是能够滋养孩子们,并且在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中有可能持续发酵的。心理知识什么的,不是蓝一向认为查查书本可以得到的东西都是可以自力更生的吗?是什么在那一刻让蓝觉得要放弃支持而需要维护知识的传达?
反过来问,知识的顺利传达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课程本身在按计划进行。
按计划进行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似乎一切可控。
那么失控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能发生不好的事情,对未知恐惧……
蓝知道知道找对了,因为心里那个气球一下子瘪了下去。因为蓝知道即使未知也不会发生什么特别让人恐惧的事情,所以这个生气不需要了,那个气球自然就瘪下去了。
所以这个课堂上的事件引发的愤怒,大部分是来自于蓝自己的恐惧。娃的行为只是添了把柴,然后加上个导火索。
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的愤怒都不是那么理所当然,背后往往有些我们自己的,更复杂的原因。有机会的时候不妨去探索一下,之后也许我们就会觉得轻松很多。
而愤怒这个看上去威风凛凛大杀四方的情绪背后往往隐藏的是恐惧。当我们感觉受到威胁和冒犯的时候,才会产生愤怒,恐惧越大,愤怒越大。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面对的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受到威胁和冒犯我们就不会愤怒。
心理学认为这种模式源自于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当他们去狩猎的时候遇到一只饥肠辘辘的肉食动物,无路可逃奋起而杀之,那种情绪就是愤怒,而愤怒来源于失去性命的恐惧。而不会恐惧和愤怒的祖先当然已经失去了生命。
蓝和很多家长一起去探索过,我们找到各种答案,比如:对别人嘲笑的恐惧(尴尬),对他人批评指责的恐惧(孤立),对未来可能面对的困难的恐惧(焦虑),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的恐惧(无助),对生病的恐惧(悲伤),对失去自主权利的恐惧(无助),对失去爱的恐惧(孤独),对利益被侵犯的恐惧(嫉妒)……,那么你的呢?你的娃的呢?
意识到这一切也许对处理方式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是我相信过程会有改变,那么结果也许就会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