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人写书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往往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前面。你读《老子》,最重要的是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你读《庄子》,庄子向往的境界就是第一篇《逍遥游》;你读《荀子》,荀子一直苦苦劝导世人要好学,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篇》。
朱熹在《四书集注》说《论语》开篇这章“皆有务本之意”,孔门弟子也认为这是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是孔子教学的理想。“学而时习之”的“学”后来开拓出荀子的《劝学篇》,孔子没有说一定要跟他学,他要我们见贤思其齐。凡是人类所有的理性我们都应该去开发,凡是人类理性开发的成果都是我们应该去继承的,所谓“传不习乎”。“不亦说乎”的“说”后来孟子就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从理义而学是人生最可喜悦的事情,不仅是你的应当,也是你的幸福,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谁就是圣贤的境界。“说”是多么重要,孔子赞叹颜渊“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心中来叫做悦,表现出来就是乐,颜回是从心中的悦表现出来连外表都乐,颜渊是了不得的人物。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心量,他会随便去批判吗?学习都来不及了。
读《论语》第一个是广大的心胸的态度,第二个是恭敬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接近圣人的智慧。每个人依自己的程度去读《论语》。你的智慧与书中的智慧相遇,高明的智慧引导你的智慧。千万不要认为你的程度低,也不可以骄傲自己的程度高。你就以智慧去比照智慧,在智慧之海中去悠游、去扩展。
当你读《论语》读到某一章,觉得这智慧真高啊!这就是你智慧长进的时候,你的心中充满智慧,你以智慧来过生活,以智慧来充满你的生命,这就是仁者的境界。每个人去读《论语》就会有这种感受,只不过有时持续一小时、一天或二天。最有智慧心灵越清明的人,就感动得越深越久。
在孔子的学生中,被智慧所感动得最深远长久的是颜回,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感动三个月,三个月整个生命都在充实、饱满、光辉之中,在非常的清明纯净当中。三个月啊!各位,当你读到这一张章,难道不会起一种恭敬之心?这实在是太伟大的人物了!你曾经有这种感动吗?假若没有,你就好好地学吧!不要再批判了,不要再说颜渊三十二岁就死了,没有做出一点功业,他算什么!
每一个人读《论语》,要依照自己当下的程度去读,要在每个当下之中去体会。并不是学问多的人读《论语》所得就多。读《论语》是要改善、提升我们境界,是要充实我们这一辈子的价值。读《论语》不拘每一个人,只在每一个当下。
读《论语》有各种不同的现象,程子把读《论语》分为四等人。第一读后有“全然无事者,便是不成读”;第二是“得其中一两句喜者”,读到其中一二句觉得很欢喜,说不定你就终身奉行受用不尽,因为它触动了你的智慧。从这一点触动往前开拓出去,你就会通于所有的篇章;第三读《论语》后“有知好之者”。哇!《论语》真好,我要永远读下去;第四读《论语》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论语》读到手舞足蹈、读到满心欢喜、读到法喜充满、读到起来唱歌跳舞。
知道读《论语》可以有个人的心得,这本书不是就很有趣味了吗?小朋友去读有他的体会,大人读有他的体会,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读二遍有二遍的体会,这本书就变成天下间最活泼、最有趣味的书了。
所以我们读《论语》第三个态度就是你不要太过的担忧、恐惧。虽然孔子是圣人,《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读它的时候把它当作亲切之书,当作你的朋友,当作可亲近的师长,用这种态度去读,你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开放心胸来接受智慧的呼唤。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们读《论语》读到感动之真切的地方,就自然会立志去实践。你把读书的心得落实在生命中,你就改变了生命的现实状况,所谓“变化气质”。《论语》是一本赞天地化育的书。一个人要使你的生命回归天地,上通千百世下开千百世,我认为能够读到《论语》真是有福气的人,福气大的人能多读,没有福气的人多少读一点也会增长他的福气。让我们共同来读《论语》!
读《论语》已经渐渐在国内形成风气。我们希望小孩子读大人读,希望中国人读,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读《论语》,希望《论语》成为世界之人共同爱读的书,就好像基都教新旧约一样已经成为全世界人必读之书。
其实凡是智慧都是相通的,在同样的高度,各民族各宗教的圣贤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我们作为平常人虽然没有这样的生命状况,但是要有这种向往。假如我们都有这种向往,我们能够互相尊重讲信修睦,这样世界就和平了。
做人也是这样,我们以诚恳的心来面对他人,不仅人际关系归好,而且你本身是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呢?因为你的眼光远大了,境界提升了,我们以智慧来开拓我们的清明,以我们的清明的心来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转化现实的困境,一个有智慧、心量广大的人是绝对幸福的。 为什么称为绝对?因为幸福的时候幸福,不幸福的时候还是幸福,就没有人拿你有办法了。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孔子的生命还是清净的,他是永远幸福的。颜渊在陋巷,他的生命是清净的,他是永远幸福的。
我们读《论语》就是要学这样的心量,至少我们的心灵有所向往。我们怀着向往的心就渐渐能接近圣贤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