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阴历十一月十三日,1722 年 12 月 20 日,69岁的康熙皇帝病逝于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遗命皇四子胤禛继位,即后来的雍正皇帝。
康熙8岁登基,14 岁亲政,16岁除鳌拜,此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统一台湾,抵抗沙俄扩张,剿灭噶尔丹,改善满汉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究心治理水患,刻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守成而兼创业,可谓文治武功兼备。
然而,这么一位英明能干的皇帝,却被家事搞得悲凉凄楚、焦头烂额 。
嫡出的二阿哥胤礽身为太子,极不成器,不忠不孝,暴戾淫乱,沾染了不少恶习,甚至在随康熙去围场的路上,半夜三更掀动康熙所居帐幔向里窥伺,行踪诡异,吓得康熙惊恐不安,怀疑太子要毒害于他。
从康熙十四年胤礽被立为太子,至康熙四十七年被废,中间做了33年太子。胤礽两立两废,造成诸皇子又结党营私,相互攻讦,明争暗斗。尽管康熙一再训诫,仍无济于事。
在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首,以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等为骨干,形成“皇八子党”。
胤禩为人精明,颇具才干,觊觎皇位,争夺最烈。皇八子党为夺取储君的地位,对太子胤礽采取了“合谋倾陷”的手段。同时邀结皇亲权贵,大肆活动。同时,他们还厚结康熙身边的大太监陈福、李坤以及僧道喇嘛、医卜星相,甚至西洋传教士穆景远等多党附其中或为之效力奔走。皇八子党人上下勾连,四处布散胤禩有“九五之尊”、“帝王之体”,明目张胆地为夺取皇权大造舆论。
康熙多子多孙,生了35个儿子,长大成人的24个。这些儿子一个个能力超群,且背后都有着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康熙清醒意识到皇子们与太子的矛盾日益激烈,太子胤礽被废后,负责监管的大阿哥胤褆急忙向他密说“今欲诛杀胤礽,不必出自父皇之手“。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发生的张明德阴谋刺杀太子一事,后来证明大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都知道实情。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康熙的警觉。
诸皇子争夺皇位也有背后的支持者。胤褆的母舅明珠是康熙朝的权臣,其下聚集了一大批满汉大臣,如大学士余国柱、户部尚书佛伦等;胤禩虽为贱籍出身的良妃所生,但娶了安郡王岳乐的外孙女,也得到妻党的支持;胤禟、胤祯虽各有打算,但都暂时加入到八阿哥的利益集团,这样才有了最具实力、遭到康熙猜忌的“又出一皇太子”的八阿哥。就连胤禛也有官拜步军统领事的舅舅隆可多、任四川总督的妻兄年羹尧的暗里支持。
康熙不立太子,形势对胤禩有利,因为胤禩善于笼络人心,既有党羽聚而不散,积极为他谋取储位,又曾经得到过朝臣的保举,一旦康熙亡故,又无太子,他就会被朝臣拥护上台。甚至西洋人穆景远代表胤禟向胤禛亲信年羹尧说:“胤禟相貌大有福气,将来必定要做皇太子的,皇上看他也很重”,借此暗示年羹尧为胤禟效劳,加入胤禩的“皇八子党”。挖人挖到胤禛门下,可见“皇八子党”活动的猖獗。他们还制造和利用舆论,扩大势力。康熙五十六年,外界流传立胤禩为太子的说法。
八阿哥胤禩是倒霉的。他在太子被废后过早地失去缓冲带才自觉不自觉地暴露了自己的实力,从而遭到了康熙的猜忌。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当着诸皇子的面斥责胤禩道:“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
由于太子之位久虚,诸皇子各立门户,纷争不已。此时唯一具有立太子权的康熙在皇权与皇储权的矛盾中,坚持至高无上的皇权不可动摇而决定不立皇太子至少是在自己健在时不立皇位继承人。他心中的信念是:只要自己还可以掌权,就不明确准备接班人。这种信念,即便是诸亲贵大臣一再呈请建储而显得十分固执。对建言的大臣都以各种原因和借口加以回绝,甚至给予不同程度的打击、申斥。
但是,在诸皇子中,康熙帝是有意中人,或比较满意的人,以备他日立为太子的。他曾对身边近臣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赔累尔诸臣也。”但究竟选中了谁,却没有一丝透露过。
从康熙对诸子不尽相同的态度来分析判断:太子胤礽遭两度废黜,已成为一具政治僵尸,不可能再复立;八子胤禩虽然得人心,有潜在力量,但露骨地谋位,为康熙所忌恨;三子胤祉以年长有学识赢得康熙的重视,但无政治远谋和行政才干,并非康熙想立的太子;十四子胤禵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日渐提高,特别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应该说是康熙选择皇太子的候选人之一;四子胤禛以年长、有才能、善于体会康熙的意图而获得乃父的好感,屡加任用,至康熙晚年更趋频繁,也可能是皇太子候选人之一。
不过,诸皇子势如水火让康熙意识到参与党争的皇子们无论哪一方胜出都难免骨肉相残的结局。面对如此复杂而又残酷的现实,康熙做出了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且无奈的折中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只能从中立的皇子中去物色,这个皇子可以没有雄才大略,但不能没有包容之心,更不能没有维系各方势力的条件。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 , 生性顽劣而又跛足的太子李承乾因谋反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李世民只得在剩下的两位嫡子李泰和李治中确定新的皇太子。魏王(后来称濮王)李泰多艺能,,李世民一度很欣赏其才干,李泰也曾想利用这一优势取李承乾而代之。事实证明,正是李泰的结党营私、不甘其位引发了李承乾的铤而走险。等到李承乾被废,李世民舍弃才能出众而野心勃勃的李泰,最终将性格相对懦弱仁孝的晋王李治立为太子,这便是后来的唐高宗。
晚年康熙病魔缠身,立储之事仍未能决断,最后以一张遗诏传位雍正。
因为李世民选择了李治,所以康熙选择了胤禛。
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他立意学习汉族文明,实行嫡长制的世袭制度。但是立太子,既没有根据满清的传统习俗,又没有处理好太子、皇子的政策。当年努尔哈赤死后,战功颇多的八贝勒皇太极自立为帝。皇太极死后皇弟阿济格与皇长子豪格等争立,后来亲贵互相妥协,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顺治。顺治死后遗诏三子玄烨康熙继位。这些事实表明清朝没有嫡长制的观念,一开始也没有立太子的制度。康熙不顾这些历史情况,贸然预立嫡长子为太子,显然容易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太子从政,植成党羽。太子被废后,康熙不再立太子,以有功德者为君,在传子制中寓有传贤之意,又让诸皇子预政,为他们觊觎储位创造机会,于是出现太子与康熙、太子与皇子之间的双重矛盾,造成皇位之争的悲剧。
绵延二十年的康熙朝储位之争,对当时以及雍正年间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雍正从储位斗争中吸取教训,即位后就实行秘密立储的制度,使清朝再无储位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