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搬新家,感觉房子很宽,空间很大。可是,没过几天,就有一种越来越挤的感觉。
东西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
甚至,梳妆台上,多了很多免费赠送的化妆品小样;储物柜里,堆放着各种儿童玩具;打开衣橱,有好几件衣服,买来之后一次都没穿过……
周末特地花时间收拾一下。可是,没过几天,又再次回到了原形。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苦恼呢?
《收纳的艺术:从整理内心开始,打造独属于你的舒适生活》一书说:
与如何收纳物品相比,更重要的是整理思绪。
《收纳的艺术》是铃木尚子所著。作者从一位曾经不擅长家务活的主妇,逆袭成为了一名资深的生活整理收纳师。
作者不仅提出了独特的收纳观念:从整理内心开始,梳理思维脉络,剖析人格特质,审视所有物品,而且还结合实用的收纳框架,为读者打造出适合自己和家庭的收纳体系。
这本书用200多页的内容,讲述了收纳所营造的舒适生活、打造收纳结构的基本方法、整理的思路、收纳的七个步骤以及作者本人的收纳价值观。
关于如何收纳,书中的内容可以拆分为以下几步:
收纳之前,我们必须先整理自己。
1、了解能让你心情愉快的物品。
每次买买买的时候,你是否有考虑过,它真的有用吗?它真的会令你心情愉快吗?如果没有,那么,它必将会给你的收纳带来苦恼。
收纳是选择的技术,对于买进的东西,我们同样需要作出选择。我们只需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喜欢的、适合自己今后生活的东西。
2、了解你内心最重要的价值观。
问问自己,最喜欢的、最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家庭、学习、职业生涯、健康、亲密关系、金钱、地位,还是其他?
比如,作者以“心情好的自己”和“自己的时间”作为标准,她最优先的考虑是,形成让家人可以自行取放物品的收纳模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需要建立简单的收纳体系:物品的所在地不但清晰明确,而且易于放回。
这将会有助于我们在收纳整理过程中,看清自己真正喜欢的物品,从而选择自己最重视的事物。
每个人最珍视的东西不同,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直视自己的内心,针对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梳理自己的思绪。
3、了解你和家人的喜好。
舒适安静环境、亮色的物品,能让自己和家人心情愉快。那么,这些就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
我们可以通过物品和空间环境,来了解家人的喜好。
其次,了解你不会整理的原因。
1、不确定物品的放置位置,从而导致物品数量过多。
拎一大堆东西,回到家,却不知道放哪儿。周而复始,最终导致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2、物品用完不放回原处。
拿出来的东西,直接放着,或者看到缝隙,就把东西往里面塞。比如,明明是一间客房,却堆满了物品。
3、不考虑物品的用途。
储物空间被一些可能会用到、扔了可惜、不管怎样先收起来的东西挤满了。比如,衣橱里一次都没穿过的衣服。
4、购买方式有问题。
因为便宜、划算、孩子缠着要等理由买的东西,或者因为压力冲动而买的东西。比如:买一送一活动买到的促销品。
5、时间不足。
每日日程满满,忙得不可开交,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整理的时间。
最后,我们需要知道收纳的七个步骤。
Step 1:全部拿出来。
全部拿出来,需要时间和精力。我们需要有计划地一点一点地整理。
从小处开始着手,从自己最常用,或是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开始,切实地逐一完成目标。
Step 2:选择。
选择不仅仅是“要或不要”的选项,而是四象限的选项,比如:“喜欢或不喜欢”,“有用或没用”。
我们需要用向前看的心态,选择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适合的东西。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制作矩阵图。拿起物品,按照自己的矩阵图进行物品分类。
Step 3:分类。
结束选择之后,将留下来的物品进行分类。
分类以容易取放为标准,进行同类归纳。比如:按物品的性质分为:账单类、文具类等;按使用场景分为:工作类、假日类等。
Step 4:临时放置。
临时放置是指,将还没考虑好的物品,先放在一个地方,再思考该放哪儿。
Step 5:决定位置。
通过考虑使用频率,规划物品放置的位置。比如:每天必须使用的东西,放在容易看到、容易拿放的地方。
Step 6:决定收纳的方法。
使用柜子:选择有活动隔板的、深度适合物品的柜子,柜子中间可放置抽屉型的收纳盒、上方书立、笔筒等。
使用抽屉:选择开合顺畅的抽屉,放置的物品,适合抽屉的深度。
使用吊、挂:选择伸缩杆、衣帽架等。
Step 7:维持。
维持是指,将东西放回原处,一有新东西到家,马上收纳,养成每日维持下去的习惯。
知道了这三点,并按照执行,那么,你的收纳,便会变得舒适而又高效。
结语:
家的整洁有序,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整理自己的思绪,运用正确的收纳方法,让家变得整齐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