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埃及在国际上的胜利,总统纳赛尔的影响力扩张到了整个阿拉伯世界。趁此机会埃及开始大力发展国家工业化和文明世俗化,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建成了著名的阿斯旺大坝。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组成了阿拉伯联合王国,此举让地处周边的沙特,卡塔尔等君主制国家感到了威胁。
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了他对埃及的援助,竭尽所能得帮助埃及实施工业化,这对于其他阿拉伯世界的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自此叙利亚搭上了苏联这艘航空母舰,并于1966年和1970年发动了两次政变,更加亲苏的哈菲兹阿萨德(现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之父)上台了。
因为没有站好队,净看着埃及在那吃肉喝酒,但自己这边连口汤都喝不上,果不其然这些阿拉伯地区的反西方情绪空前高涨。伊拉克率先退出了中东军事同盟组织,而苏联的援助后脚就到。伊拉克的退出使得之前对苏联南部形成的半月型封锁支离破碎。
1964年,埃及、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达成了两个协议:一是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俗称“巴解”:二是决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如果这套决议付诸实施,以色列的水源将被切断,这对于以色列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中东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方)。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1967年6月5日早上7时,以色列空军悍然对身处格兰高地的叙利亚发动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战场上以色列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阿拉伯联盟损失惨重,以色列还从各个国家手中夺取了一块土地作为战利品。以军之所以胜利靠的就是美国有求必应的各种援助,还处于现代化初期的那几个国家自然不是以色列的对手,而原本应该支援埃及的苏联却只是隔空放了嘴炮,对战局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需要一定的资源倾斜和生产积累。但这次战争的失败使得埃及一夜回到解放前,精英阶层和民众阶层开始了自我否定。现代化和世俗化这面旗帜发生了动摇,而在1970年纳赛尔死后,埃及的情况开始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