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又很冷,不想出门,就码字吧。今天想写一下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女性。出生在这个时间段的人现在差不多都60岁了,她们出生在农村,被灌输着传统的价值观,过着她们认为是合理生活的日子。家里兄弟多,没有多余的资金分配到她们,大多数上个小学认识自己的名字就不错了,上到初中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考不上高中自动辍学,为家里减少开支,供兄弟上学。她们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家里生活的重担,包括挑水、下地、做衣服、做饭,到了20岁左右开始被媒人说媒,找个本村的或邻村的人结婚,生孩子,然后换了一家继续她们单调繁重的劳动。于是,她们就被紧紧束缚住了,被传统的观念规训着,隐忍着。在本该如花绽放的年纪被孩子、家务、农活儿、男人绑着,离不开那个叫“家”的半步。她们没有时间思考这样的生活是否合理,这样的日子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她内心到底需要什么。可能她们也有自己欢喜的一瞬间,但这种自我的感觉总是被放在所有事物的后面。
感恩社会的变迁,让一部分女性有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机会,尽管她们在城市里干着简单、工资低的活,但这种经济上的独立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足以让她回到农村家里的时候在男人面前有些许底气。我见过农村里夫妻走路的时候,男的总是气宇轩昂地走在前面,女的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的大气不敢出。但在长安街上,我看到一个女性大步流星地在她老公的前面带路,因为她脸上农村带出来的气质还很明显,后面的老公一看就是纯粹的农村人。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女性要多见世面、多体验不同的生活的原因。
一个到60岁从未来离开过农村的家的女人,基本上就被固化了。当她有机会去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时,她是拒绝的,因为她不敢,她担心,她不敢向前迈步。比如她不敢去开燃气灶,虽然家用燃气已经很安全了,但她还是担心爆炸。因为城市里的燃气灶和她家里的不一样。不说燃气灶,就说电锅,只要型号不一样,她也不敢轻易尝试。她甚至觉得碗的重量也会影响到她的心情。而那些30-40岁左右就出来闯荡的女性,她们更加自由勇敢,不害怕尝试新事物,她们的人生之路也会宽阔许多。那些18岁出来上学的女性就更加理性,主动,敢于去争取。她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自己也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挑战,只要有足够的机会就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但她们也会纠结,纠结自己的价值观和出生环境里那种传统价值观的大相径庭。她们一方面勇敢地去开拓自己的事业,一方面希望得到来自出生环境中那些人的认可,所以有时候她们很痛苦。除非她们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稳定的内核,否则内耗是不能跳跃过去的。
作为女性,希望更多的姐妹们能自由地绽放自我,不被传统的本来就不公平的价值观束缚,别人的评判没那么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忠于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