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营业厅遇到一场“大动干戈”的事件。
一位客户阿姨,猛不丁掀翻了客服人员桌上的所有物品,指着她大声训斥:“我就知道你是故意为难我,太过分了!……”现场的人一愣,然后一拥而上拽开客户,而客服小姑娘,咬牙抹着泪走进后台休息室,委屈得眼泪吧嗒吧嗒直落。
而事情经过大致如下:
客户想退办一个自动绑定的业务,认为自己没有申请过;客服解释说这个是公司规定的,自己也没办法;吵吵嚷嚷了半天都没结果;于是客户打了400投诉热线,随即营业厅的负责人做了妥协,让另一位客服给客户办妥了业务。而客户在事情解决之后,直接冲到了第一位接待的客服面前,上演了最初的一幕。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暗含着一些“巧合”的因素,逐步堆砌,最终发酵而成。如果每个环节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1、如果客服不那么理直气壮
相信客服人员并没有故意为难客户的意思,因为她真的只是在“照章办事”。
“这是公司的规定,我也没办法。”
听起来是很多道理,可是它真的足够“理直气壮”吗?
公司的规定员工要遵守,没问题。问题是,客户并不是公司员工,并不代表他们对公司制度有完全服从的义务。这句话对员工可以使用,但一定不能作为框定客户的理由。
即便是“公司规定如此”,是不是也就等于“我没办法”?
很多投诉事件,一开始都是因为具体事务引起的,往往后来会演变为对服务态度的投诉。因为,在处理过程中,服务人员的“态度不好”会激发顾客的情绪,进而产生焦点转移。
规定是死的,但是服务人员是灵活的。即便“公司规定如此”,“我还是愿意为你争取一下”,这才是“积极配合”的态度。有时候客户要的真只是一个态度而已。哪怕最后结果不一定如客户所意,但是看到客服真的在尽力协助,客户多半也理解,不会一味的为难服务人员。
2、如果负责人不是见客户投诉后立即妥协
解决问题的转机发生在客户拨打了投诉热线之后,负责人立刻做出了妥协,并且真的帮客户解决了问题。这个潜台词是什么?——态度强硬,果然是有用的!
这种“服务专挑软柿子捏”的猜测,直接成了顾客后来火冒三丈的导火索!——原来刚刚是“客服人员在故意欺负我”! 怒火一点即着。
作为负责人,如果改变处理结果,为了不引起顾客的误会,需要给出更多的情绪辅助,比如“公司的规定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是照章办事,希望你能理解。你现在反映的问题,我们也很重视,并且和领导专门讨论过,考虑到……,所以现在特别为你……”——强调这个是特例的结果,会让顾客感觉被重视,而不是被“欺负”了。
虽然投诉对于一线人员并不能做到喜闻乐见,但是方法和态度适合,依然可以有比较妥善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处理投诉时,更多的照顾到情绪,提升自己对于情绪的敏感度。
END.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