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有只闲不住的手。父母就像政府,不止有只闲不住的手,还有一张闲不住的口。身为父母,虽有操不完的心,但需要低调,需要“认怂”,需要留出足够的时空给孩子。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管得太多,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的话我们又听过多少?
我凄苦而无奈地发现:当与孩子有分歧和争执的时候,家长基本都是错误的一方。
其实,原理很简单。孩子是弱势的,越小的时候越弱势。想一想:才出生的婴儿,一个月,满百天,半岁,抓周,终于学会走路,“恐怖”的两岁,上幼儿园,一年级时才六岁,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前,即人生的前22年都得一直仰仗父母的钱袋子。调侃地说,22岁之前都在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孩子的“主动权”是很有限的。
从科学的层面,婴儿出生后的头三年里大脑发育最快。新生儿脑容量约330克,9月龄婴儿脑容量增加到660克,两岁末时大脑的容量就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容量的75%,到3岁时就已接近成人脑容量范围。3-6岁他的脑容量是1280g左右,6-14岁,人的大脑基本固定,这个时候的容量是1400g左右。成年人的脑容量一般都是1400g左右。
俗语说,三岁看大。这是因为到三岁时“已接近成人的脑容量”了,到六岁脑容量才比较“成熟”,所以六岁才能上小学。
人类最大的特点就是成长期特别长,而在成长期内唯一的依靠就是父母。父母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赋予孩子什么样的成长模式,当然极大程度的决定了孩子的“型与状”。
成长期内唯一的任务当然就是成长。这是个耕耘而不是收获的季节,是投入输入而不是产出输出的阶段。怎样投入?怎样输入?这都是的父母决定的事情,没有资源的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成长偏偏又是个很缓慢的事情,因为成长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白话文的意思: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更何况是父母的唠叨呢?所以,科学的说、理智的说,孩子要听话是不可能的,要孩子听话是不现实的。那么,有些孩子为什么听话了呢?其实,那不是听话,那只是对父母的恐惧,是因为害怕或厌烦,主动或被动地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而已。
换个词语表达,成长=试错。口欲期的婴儿所有东西都要往嘴里塞,一知半解的父母连婴儿自己的手都不准自己吃,其实是切断了孩子了解世界的通道,妨碍了孩子的顺利成长。试了错,错了改,再试再错,再错再改……时间成本是很高的。当以成人视角看待孩子缓慢的进步时,父母就难免恨铁不成钢。谁更想快快长大?当然是孩子。所以不是孩子不求上进,而是时间还有限,体验还有限,积累还有限,孩子还没有达到开窍的浓度和温度。
怎样才能做个正确的家长?
第一,陪伴。陪伴不是要牺牲工作与事业,也不是一定要陪多么长多么长的时间(当然越多越好),而是当娱乐与陪伴冲突时的选择:去赴三缺一的麻将还是回家拥抱自己的孩子。陪伴也不是简单的共处一室,而是当孩子说话时,父母的眼睛是盯着手机还是盯着孩子。陪伴更不是父母在发号施令孩子洗耳恭听,而是相反,需要父母闭紧自己的嘴巴,认真聆听孩子的奇谈怪论——只有点头与赞许,没有否定与呵斥!
第二,放手。只要在安全与道德的边界之内就别管,或管得越少越好。因为孩子的成长源于对现实的触碰,没被安全的烫过孩子不相信不能玩火,没被刀割破过手指孩子不相信玩刀危险。所有没被经验过的东西都成为不了孩子成长的养料。孩子为什么喜欢光着脚,因为能真切和亲切的感触到大地。为了成长,孩子是很拼的,所以总是“飞蛾扑火般”的去尝试一切,但与生俱来的防御能力又会使孩子在悬崖绝壁前瞬间停下。孩子自己摔伤的情况跟买彩票中五百万大奖的概率差不多。冷不冷谁说最清楚?饿不饿谁最有发言权?是孩子,但偏生许多父母硬要追着喂饭,许多父母唠叨寒从脚起。
第三,做好自己。无所事事的父母给孩子示范了无所事事也没关系。要为孩子付出,但付出不是牺牲。自己都牺牲了还怎么养好孩子?我认为这是养育孩子的最大挑战:父母是孩子眼里的奥特曼,是孩子心中的蜘蛛侠,是孩子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模仿对象,所以如果希望孩子上进,父母自己真的不能蓬头垢面、混吃等死。不仅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甚至要逼着自己先成长,就像为了指导孩子做作业自己得先熟悉一下孩子的课本一样,必须自己先装好水才能给孩子倒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