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

劝学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③,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④,与之俱黑。兰槐⑤之根是为芷,其渐⑥之滫⑦,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⑧必就士,所以防邪辟⑨而近中正也。

译读

南方有一种鸟,名为蒙鸠,它用自己的羽毛做窝,用毛发编织后,它会把窝系在芦苇穗子上,当大风吹来,苇穗就会折断,鸟蛋也会跌破,以至于幼鸟摔死。不是它做的窝不完善,而是窝所系的地方导致的。西方有一种草,名为射干,茎长四寸。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对百丈深渊。非它的茎并能够长这么高,而是它生长的地方导致的。蓬草生长在丛麻中,不扶持它也会挺直;白沙混入黑土中,就会变得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是芷,如果把它浸泡在尿液中,君子就不愿再去接近它,普通老百姓也不会再去佩带它。不是并它的本质不美,只是因为它被浸泡在尿液中导致的。所以君子在居住时必须要选择乡里,在交游必须要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原文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①。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②,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③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④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⑥酸而蚋⑦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译读

任何事物发生都有它的根由;荣誉和耻辱的来临,必定和他的德行相适应。肉腐烂就会生蛆,鱼枯死就会生虫。由于懈怠疏忽而忘记了自身,就会发生灾祸。坚强的东西自然作为支柱使用,柔软的东西自然作为绳子捆束东西。邪恶污秽的东西存在于自身,就是怨恨聚集的原因。放上去的好像是相同的柴,火却总是朝着干燥的一方烧去;平整的土地看上去好像一样,水却总是向低而潮湿的一边流淌。草木按照种类而生长,同类的禽兽聚居在一起,万物都依附它们的同类。所以箭靶一设置,箭就向这里射来;森林的树木繁盛,伐木者就拿着斧头来砍伐了;树木成荫,群鸟就会来这里栖息;醋发酸了,蚊子就会飞来聚集。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来耻辱,君子要谨慎地立身处世啊!

原文

昔者瓠巴①鼓瑟而沈②鱼出听;伯牙③鼓琴而六马仰秣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⑤,安有不闻者乎!

译读

从前瓠巴弹瑟时,沉没在水底的鱼都会浮出水面来倾听;伯牙弹琴时,拉车马都会被琴声吸引,抬起头来咧着嘴角听。所以无论声音怎样小,没有不被听到的,无论行为怎样隐蔽,没有不显露出来的。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被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边的崖岸就不显得干枯。总是坚持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哪里有不被世人知道的呢?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①乎心,布乎四体②,形乎动静。端而言,蠕③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④。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⑤矣。

译读

君子做学问,是要听到耳朵里,进入大脑中,落实到行动上,动静都要得体;这样举手投足,都可以成为法则。小人做学问,耳朵进去,嘴里出来,嘴巴和耳朵之间,只有四寸的距离,怎么可以称赞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代的学者为自己的德性而学,现在的许多学者是为了使人看着有学问而学。君子做学问,是为了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小人做学问,是为了一己的利欲冲动。所以,对于先生来讲,不求问而教导人家可以说是倨傲,问一理而说两条可以说是卖弄。倨傲不好,卖弄也不好。君子教导人家应该像那音响的回声一样,是反弹回来的。

修身

以善先①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②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③,少见曰陋。难进曰偍④,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⑤。

译读

用善良的行为引导别人叫教导,用善良的行为去附和别人叫顺应,用不良的言行引导别人叫谄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别人叫阿谀奉承。是所当是,非所当非叫明智,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叫愚蠢。诬蔑良士叫谗言,陷害良士叫虐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正直。窃取财物叫偷窃,隐瞒掩盖自己的行为叫欺骗,轻率不诚实的言谈叫虚妄,进取或退止没有规定叫变化无定,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最大的贼。听到的事情多叫广博多闻,听到的事情少叫学识浅薄,见到的事情多叫娴,见到的事情少叫浅陋。难于进取叫迟缓,容易忘记事情叫遗漏。处理事务简明扼要而有条理叫治理。措施繁多而又杂乱无章叫昏乱不明。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①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②;齐给便利③,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④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⑤弃,则炤⑥之以祸灾;愚款端悫⑦,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译读

理气养心的方法是:对于血气刚强的人,就要用心平气和的办法去柔和他;对于城府太深思虑过密的人,就要用和善纯良的办法去同化他;对于勇敢大胆乃至凶猛暴戾的人,就要用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太越轨的道理来帮助他;对于行动轻易急速的人,就要用举止言谈的安静从容来影响并且节制他;对于心胸狭隘乃至气量太小的人,就要用海纳百川的宽宏大量来帮助并且扩展他;对于卑下迟钝只知道贪图利益的人,就用远大高尚的志向在境界上来提高他;对于庸俗平凡乃至低能散漫的人,就要用良师益友来指导他;对于怠慢轻浮乃至自暴自弃的人,就要用将会招致灾祸的理性分析来提醒他;对于朴实端庄却有点愚钝拘谨的人,就要用礼制音乐来协调他,用理性思考和层层深入剖析的办法来开通他。大凡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的指导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专心致志地喜欢行善更神妙的了。这是理气养心的方法。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①而外物轻矣。传②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③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译读

志向远大的人能够不在乎富贵的诱惑,道高义重的人能够不在乎王公贵族的淫威;注重内心修养并可以反省明白的人,就能够不在乎身外之物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则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使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好好去做;利益上虽然少但是道义上很多的事,也好好去做。通过侍奉昏乱的君主而获得显赫的声名和尊贵的地位,不如顺着道义的指导而侍奉那些陷于困境的君主。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一遭受水灾旱灾就不种地,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节操有学问的人也不会因为贫穷困厄而不注重道义。

不苟

君子能①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②人,不能,则恭敬繜绌③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译读

君子有才能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君子有了才能,就会宽容平和地教导别人,没有才能,也会恭敬地尊重侍奉他人;小人有了才能,就会倨傲不逊对人骄横无礼,没有才能,就会嫉妒埋怨排挤他人。所以说,君子有了才能,别人就会以向他学习为荣,没有才能,别人也会乐于教导他;小人有了才能,别人就会以向他学习为卑贱,没有才能,别人也会羞于教导他。这就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①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②所不信③,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译读

君子崇尚别人的德行,宣扬别人的美德,这不是阿谀谄媚。公正地批评,直接指出他人的过错,这不是污蔑毁谤。说自己的道德高尚,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这不是过于夸大。可以随着形势能屈能伸,柔顺得如同芦苇蒲草一样,这不是胆小怯懦。刚强坚毅,勇往直前,在任何时候都不屈服,这不是骄傲狂妄。这些都是因为君子根据道义随机应变,懂得是非曲直的缘故。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①则敬天而道②,小心③则畏义而节;知④则明通而类⑤,愚则端悫而法;见由⑥则恭而止,见闭⑦则敬而齐;喜则和而治,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⑧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⑨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⑩,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⑪。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译读

君子,是小人的反面:君子的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敬奉天道,往小的方面用就能知道义和礼节;有智慧的就能明白事理,愚笨的就会端正诚信而遵纪守法;如果被起用,就会恭敬而不放纵;如果不被起用,就会戒慎而整治自己;如果高兴了,就会平和地去治理;如果忧愁了,就会冷静地去处理;如果显贵了,就会文雅而明智;如果困顿了,就会自我约束而明察事理。小人就不是这样的,如果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傲慢而粗暴,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邪恶而排挤别人;如果聪明就会巧取豪夺而用尽心机,如果愚钝就会狠毒残忍而作乱;如果被起用,就会高兴而傲慢;如果不被起用,就会怨恨而险恶;如果高兴了,就会轻浮而急躁;如果忧愁了,就会垂头丧气而心惊胆战;如果显贵了,就会骄横而不公正;如果困顿了,就会自暴自弃而志向卑下。古书上说:“君子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进步,小人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堕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①。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②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译读

君子修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一切事情就都能办好了。唯一重要的是能够守住仁德,唯一重要的是要奉行道义。真诚地坚守仁德,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会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能够感化别人。真诚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变得理智了就能够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够改变别人了。改造和感化轮流交替起作用,这就叫作循环有常的天德。

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的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的深厚,四季不说话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的变换是有常可信的。这都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常规而达到了让人们感到诚信不欺的境界。君子有了崇高的德行,虽然他沉默寡言,但是人们也能够明白;虽然没有施舍,但是人们却很亲近他;虽然发怒,但是却很威严。这是因为君子顺从了天道,因而能够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谨慎而不苟。

荣辱

憍泄①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②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③;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④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⑤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⑥则讓⑦,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⑧不使。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⑨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⑩瘠者,交也;辩而不说⑪者,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⑫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剸⑬行也。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

译读

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患;恭敬谦逊,能够摒除杀身之祸,即使有戈矛的尖刺,还不如用恭敬谦逊来感化人们对自己更加有利。所以和别人说话要恭敬谦逊,这比给他穿件衣服还要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戈矛刺得还要深。因此磅礴宽广的大地,却不能踩在它上面,并不是由于地面不安稳,踮着脚没有地方可以立足的原因,而是在于说话伤了人。大路很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也不可能。

由于一之快而导致死亡,是由于愤怒所招致的;明察一切却遭到残害,是由于嫉妒所招致的;知识渊博而处境困顿,是由于毁谤所招致的;想要好名声却名声更坏,是由于口舌所招致的;款待别人而交情却越来越淡薄,是由于待人接物不当所招致的;能言善辩而不被人喜欢,是由于争执所招致的;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于好胜所招致的;行为正直而不受人尊重,是由于尖刻伤人所招致的;勇猛无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于贪婪所招致的;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于独断专行所招致的。这些都是小人的作为,君子是不会做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yan)猒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
    钱江潮369阅读 3,122评论 0 3
  • 【学究】 荀子《大略》文章很长,读起来也有些费劲,本想分开解读,只因为内容连贯难以分割,便一次性解读。 ...
    钱江潮369阅读 5,973评论 3 7
  • 花了一个多月读完《荀子》。 1.当时读《韩非子》的原因有两点:一、确实不明白荀子明明是儒家的人物为什么教出来的是法...
    神农堂朱家阅读 1,484评论 0 2
  • 【原文】 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
    钱江潮369阅读 1,977评论 0 5
  •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钱江潮369阅读 754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