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用火熨背导致亡阳,经过反复的拉肚子、病情被延误等等过程,会使人发生受惊的情况。这些都有共同点,就是体能被大量消耗掉了。这段条文没讲体能被大量消耗,那是怎么回事呢?得了伤寒,就是寒邪侵袭太阳经了,这时候给患者行温针,也就是进行针刺后,往针柄加艾绒燃烧,其实就是要加强太阳经的热能来帮助机体排寒邪;但治疗伤寒,不仅要加强太阳经的能量,还要打开被寒邪闭塞了的穴位。给患者行温针的时候,就会把针刺部位的穴位打开;这样一来,机体就从打开的穴位把寒邪排出去,因为这样更简单。所以侵袭到太阳经的寒邪,就被大量输送到温针的地方来了,准备从这里排出体外;但这么多寒邪,要一下子被排出去是很难的,因为跟正常的伤寒比起来,这时候寒邪的强度比之前强了很多,因为都聚集到温针的这个部位来了嘛。所以机体就要动用较正常的伤寒时更多的能量了,所以这时候机体的生命状态会被提升得很高;再加上温针带来的热能,使机体的机能更加亢奋。等这种亢奋的状态超出一定限度的时候,心脏无法承受这种负荷,就会出现受惊的情况。跟条文(117)比起来,这段条文是寒邪从一片部位侵袭,然后要从温针的穴位跑出去,而条文(117)是寒邪从温针的穴位跑进来,然后再按原路跑出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段条文中,被寒邪侵袭而闭塞了的穴位怎么办?随着寒邪从温针的穴位跑出去的时候,太阳经的能量也变得很充盛,所以闭塞的穴位也会被打开,闭塞穴位的寒邪也会随着汗液排出去。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得了太阳病,出现怕冷、发热是正常的。但患者出现自行出汗,没有怕冷、发热的症状。而且脉摸起来是关脉细,且搏动速度快。关脉按部位来看,是整个脉的中间部分,而脉可以判断机体的能量分布,按上下关系判断的话,寸脉判断上体部,尺脉判断下体部,而关脉判断机体的中部,就是消化系统这个部位了;按深浅关系判断的话,寸脉判断体表,尺脉判断体内,而关脉就可以判断半表半里了。结合条文看,这里讲的关脉就是指消化系统。脉细,说明能量供给不足,而脉搏动速度快,说明生命状态比较活跃。生命状态活跃与能量不足貌似矛盾,但如果能量是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了体外的话,就不矛盾了。因为活跃的机能参与了排泄能量的过程,所以就不矛盾了。消化系统排出能量无非是两种:一是吐,二是拉。从机体自行出汗来看,能量经过了往上发散的过程,所以消化系统排能量应该是往上发散能量的过程,就是吐了,所以讲“吐之过也”。吐一两天的时候,胃的力量还是比较充足的,能够维持吐的这种机能。所以虽然肚子饿,但吃不进去东西。等吐三四天,胃的力量已经明显减弱了,对食物的排斥力量不足了,所以吃的东西不会马上返出来。要想把食物返出来,胃得积攒一定的力量才能实现,所以早上吃的东西晚上才能吐出来;而且这时候机体会给胃供应能量来吐,但因为胃的力量不够,这些能量在胃里发生停滞而产生病理性热。所以患者不喜欢喝粥,而喜欢吃凉的。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得了太阳病,应该给患者发汗,但医生给患者用吐法,这就使得疾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按理讲得了太阳病的人应该怕冷,但现在患者不仅不怕冷,而且还不愿意穿衣服,这说明患者现在怕热。这是怎么回事呢?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量往胃供给能量,使胃发生痉挛,把胃里的东西往上返出去,所以这个过程中没被消耗的能量,就会慢慢地停滞在胃里;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病理性热,使得胃的机能病理性亢奋,这时候能量的生成和代谢都会病理性地旺盛,使得往体表供应的能量增多。所以太阳经的邪气不仅通过吐的过程排出去,也会通过出汗的过程而排出去,太阳经的邪气被排出去了,患者怕冷的症状就消失了。而且因为供给到体表的能量增多,患者反而会出现怕热的症状,所以就不愿意穿衣服了。治疗就应该把胃热排出去,那怕热的症状也会消失。就看机体要通过什么途径排热:出汗的话就通过汗液排,就用白虎汤之类;潮热、大便干燥或者拉肚子,就用承气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