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一直对于“学霸”是充满了顶礼膜拜之情的。我相信,问出这句话:“你是愿意做一个‘学霸’,还是‘学渣’?”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当然是愿意成为学霸。
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中,采桐就提到:“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我们要成为的,其实是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看完这一篇之后,开始思考我是否具有这样主动探索的能力。
有人也说: 所谓“学霸”,普通学生+预习=学霸;
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要考高分,则需要严格遵循学校的培养计划,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标准课程的学习上,在有限的精力中,去探索有趣的,多元的世界的机会和时间就会相应减少。
所谓“学渣”则相反,普通学生-努力=学渣!
是不适应或者拒绝学校的培养,但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学习欲望,前进动力以及较强烈的自控力,用前面的公式,就是普通学生还不努力,就会被不停追逐自己目标的学霸型选手,远远甩在后面。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天分不高,睡得又早。
我们要成为的,其实是这种组合模式:普通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驱动并具备自主解决大部分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人。
学霸选择依从,学渣选择逃避,但是在一点上面,他们却极其相似,那就是没有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回答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怎么学好的问题。
在公众号后台,有刚考完高考,即将填报志愿的象牙塔新生留言咨询我:我自己喜欢文案创意,可是我爸妈说这种学习金融或者会计,以后的工作更容易找,而且工资也高。我该怎么选择?我是理科毕业的,但是我对文字真的很有兴趣,当时选文理科的时候,我两边的成绩都很好,要不是我爸说理科出来工资高,我就去读文科了。这几年也一直陆陆续续在写一些东西,也在关注广告大赛的参赛作品,现在要选大学专业了,又在纠结,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选择父母口中未来就业形势好的专业。盼回复。
很多人在参加完高考,在没有想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和最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时候,就稀里糊涂地由着各种想象选择了一个专业,没有机会和能力来想到底适不适合,然后因为路径依赖,便将就着学下去,丧失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提出过尖锐的批评:美国的学科细分、固定课时、标准划一的教育制度是从18世纪的普鲁士人迁移而来,近一两百年来都没有任何根本性的革新。其初衷“并不是教育处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于国王。”
连美国这么开明的教育国度,都被批评成如此教条化的教育方式,反观国内,培养出来的“学霸”,就是所谓的被灌输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学生,他们顺从,却缺乏主见。
也有人问我,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大学,才算是没有白费时光?
我想,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在掌握好自身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突破教材、课程计划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独特的研究轨迹,在这四年的充裕的时间里,去拓展和发现一个更加开阔更加深邃的世界。
如果总在一个地方,一个专业壁垒里面打转,就会导致自己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窄。其实,作为职场中人,我对于在专业中的眼界深感无力,常常因为在大学几年的时间里,没有尽可能的去了解其他学科的东西。以为在期末考试里拿到第一名,拿到最高奖学金,就是优秀的学霸,在工作中以后,反而在常常被在大学期间有着优异的成绩单,还有这个一份自己的特长,在舞台上自信耀眼的演讲以及清晰的思路,幽默的谈吐,都让我这个还沾沾自喜的自以为是的学霸自惭形秽。
其实,如果仔细的观察生活,你会发现,往往在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爱好,并对这个小爱好,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在某一时刻,惊艳了生活。
我有一个学姐,曾经是校广播台的台长。在我刚竞聘去校广播拍做编辑的时候,她就带着一副窄窄的眼镜,坐在播音台前,认真地录着当天下午的稿子,声音清浅,不温不燥,整个下午,就在台前听完她的播音。
后来,听广播台的同学说,学姐其实是化工专业的,因为不想离开父母太远,就选择了在家附近的大学,高分来到学校,并一直保持着年级第一的记录。她每周抽出两个半天过来广播台播音,声音已经达到专业播音员的水准,都是她从高中开始,慢慢锻炼并自学的结果。
有一次,在下楼梯的时候遇到她,她摘下耳机跟我打招呼,我笑着问她,最近在听什么音乐。她说,也不知道最近流行什么了,其实在听的是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问她能应付过来这么忙碌的生活和学习吗?她说没什么,自己喜欢最重要。
听说,毕业以后,她选择了继续深造,深造的专业并不是本科的本专业,而是去了中国传媒大学去学习播音主持。感叹之余,更加羡慕的是这种游刃有余的超自由的选择权,不断去尝试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是尊崇自己的本心,而且也有足够的信心去做好,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境遇。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斜杠青年”。百度百科里面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斜杠青年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进步的体现。这种进步使人类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天性。
斜杠青年就是自主学习或者探索者的最突出的表现,只是他们是职场人,超级学霸是学生。然而,内在的核心是相同的,也就是,我们在钻研自己的专业的时候,更多的去试错,去尝试,在已经有了一定学业基础上,去自主决定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然后就开始去做吧。
尝试可能会犯错,可能会遭遇失败,但失败是包含信息的,甚至比成功包含的信息还要大。
采桐说,在大学里待了九年,然后走出校园进入职场,最大的感触就是:读大学时人一生中试错成本最小的时期。大学提供了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去尝试和经理,同时不必担负太多责任。只要不是太出格,即便尝试失败了,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很多人回首自己的大学时代,感慨并不是时光的匆匆而逝,而是自己没有去尝试更多的机会,后来只得面临选择越来越少的窘境。
不再以“学霸”骄傲,而是以创造为目标,促进对知识的深层掌握,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潜能,在未来,努力的用另一本“作品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