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除了一如既往地尖刻、把人性中最隐秘的丑陋翻给人看以外,还多了一种戏谑的轻松。
《鼻子》写的是一个叫禅智的内供僧长着一个超乎常人的鼻子,“那鼻子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巴颏底下。”他的鼻子“从鼻根到鼻尖皆是一般的粗细”,“活像一根细细长长的腊肠,摇摇晃晃地挂在脸的正中间。”
内供已年过五十,多年来内心始终为自己的长鼻子所苦。一是给生活带来不方便,吃饭要托着鼻子,另一方面是总被别人议论。内供琢磨着怎么能让鼻子变短。
一年的秋天,内供的弟子去京城办事,终于带回了一个把长鼻子变短的秘方。这个秘方就是先用热水烫鼻子,再让人踩踏就行了。
渴盼已久的内供忍受这样的折磨,终于使鼻子变短了。
内供想,“如此一来,任是谁也不能再嘲笑自己了。”他畅快极了。
两三天后,内供却发现外来的差人死死盯着他的鼻子看,小沙弥、手下的僧人也都窃笑。在这种情况下,内供懊恼把鼻子变短,他又希望长鼻子变回来。
如内供所愿,几天后,他的长鼻子又变回来了。内供想:“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鼻子在这篇小说中的意象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人的某种缺陷。
一个人的缺陷往往成就了别人的优越感。而一个人的缺陷存在的时间长了,这个人的自卑感又衍生出另一种缺陷,那就是迎合大众的心理。
所以,内供的缺陷有外在的长鼻子,还有内在的迎合大众的心理。正是这样两种缺陷,使得他的鼻子长也遭人嘲笑,短更遭人嘲笑。而他就在别人的眼光中、嘲笑中变来变去。
内供身处寺庙中,身边都是修行之人,他的缺陷尚且被人嘲笑,更何况世俗中的人呢!
作者对此这样写到:“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当然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励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稍稍夸张一点说,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不知不觉地,人们虽非有意为之,却对那人怀有了一种敌意——内供虽然不明了原因何在,却感到不愉快,正是因为他从迟尾僧俗的态度中,隐隐的觉察出了这种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缘故。”
作者一以贯之地挖掘人性中那些连自己都不察的阴暗面,给人一种做人的挫败感。
作者在内供用秘方烫鼻子这部分的情节描写比较详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长鼻子变成短鼻子,最后还是变回了长鼻子。
在把鼻子变短后,内供的心理是:“如此一来,任是谁也不能再嘲笑自己了。” 结果连给自己托鼻子的小沙弥都嘲笑他。当短鼻子再变回长鼻子后,内供又想:“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这个“必然”似乎很自信,实际上是一种打脸。可想而知,对他的嘲笑会就此消除吗?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而芥川龙之介偏偏就是直视人心的人。他短暂的一生中,直视人心、人性的阴暗面,哪怕是很细微之处,他都毫不留情的予以揭露。《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人性中的残忍、冷酷、善变、利己主义进行了挖掘和展示,给我们进行了人性的真实教育,给我们正确看待人性,谨慎为人处世提供了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