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为“配天”,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不争”。本章老子从带兵、用兵、制胜、用人的四个方面阐述不争之德,是合于天道,是古老的最高准则。
本章老子相应地从用兵的角度讲战略战术的原则,继续阐明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暴怒,避免与敌人正面冲突,用人要谦卑处下,归纳出“不争之德”,善于运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这样做是合于天道,是古老的最高准则。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为“玄用”,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用兵”。本章老子从用兵的角度,谈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阐发了“哀兵必胜”的道理。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说文解字》:“哀,闵也。”哀,怜悯、同情,这里有“仁慈”之意。《河上公注》:“哀者慈仁,士卒不远于死。”《王弼注》:“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林希逸说:“哀者戚然不以用兵为喜,击攻其镗,踊跃用兵,则非哀者矣。”所以,当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怀有悲悯仁慈之心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两军对阵,在兵力相当、势均力及的情况下,谁胜谁负,其结果往往是心怀仁慈、慈爱士兵、爱惜民命、体恤苍生的哀兵获胜。“哀兵必胜”的成语就出于这一章,只是意思有所变化,成语是指受压迫或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要建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本章和前两章内容相应,都是从道的高度阐述用兵之道,体现了谦退无争、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老子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是反战,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不得已而卷入战争,也应道家处世哲学中的退守、居下原则应对,应以守为主,以守而取胜,不挑衅,不侵略。所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是指有制敌的力量,但不轻易使用。老子警告参战者不可“轻敌”,轻敌是背离大道,会丧失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件法宝”,必然遭到败亡。最后提出“哀兵必胜”的观点,成为千古兵家名言。
旧知:《道德经》无为而治。
新知:《道德经》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这就是所说的不争强斗气的道德,这就是所说的善于运用别人的力量,这就是所说的合于天道,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行动:学习《道德经》谦退无争、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
二〇二三年五月十四日 14:2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