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他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
南山和尚说:“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吗?”
说到善与恶,真的有明确的界限吗?
就比如说这一筐桃子,身体健全的人吃了,说是恶,如果是一个饥肠辘辘,饿了许多天,再不吃东西就会饿死的人去吃了,还能说他是恶吗?他们做了同样的事情,只是出发点不同:一个为了活命,一个为了口腹之欲,就区分出了善与恶。如果敞开了心去想一想,桃子本来就是供人食用的,那么谁吃有什么区别,何必去分善与恶。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让人们掉在了区分的迷惘中,忽略了事实本身,或者在标榜着善与恶的名义下,忽略了事实本身。
《我不是药神》风靡一时,故事的主人翁让人回味无穷:他是善还是恶?是不是发现自己好像失去了判断,说善也不是,说恶也不是。我们无力评判他,也无法认可他。
要说善与恶的区别,或许有那么一点作为参考:出发点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
同样是贩卖违禁药品这件事,有些人让人深恶痛绝,有些人却让人心生怜悯。区别是不是在于:一个是为了让自己赚更多的钱,一个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活下去。
就像南山和尚所说,这世间,大善大恶之人很少,可是小善小恶之人却很多。而这个善恶的标准或底限大都在于是否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没有,那么做做善事可以,如果伤及到了根本利益,可能就不会去做善事了。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大善人,但是希望从我们自己做起,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善事,让自己对于善的底限,低一些再低一些。
善恶终有报,希望今天你的善良能够让你的明天更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