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和胡哥一起读透《营销管理》,这是我读《营销管理》(第16版)的第三篇读书笔记。
上一篇读书笔记,我们梳理了“做营销是做什么”这个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讲述了“营销不是什么”,即营销不仅仅是推广和销售,营销也不是不包括产品。
关于“营销是什么”和“营销不是什么”的话题,展开来讲,可能还有很多。比如,科特勒说营销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那么,营销中哪些是艺术?哪些是科学?如果继续究其本质,营销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
这个问题也挺有趣的,但我认为不是特别重要,就没有再深入思考。
从“营销不是什么”这个话题延伸开来,还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且又被广泛误解的问题,那就是营销和经营的关系。
究竟是经营比营销重要?还是营销比经营重要?
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后,我的结论是“经营的营,首先是营销的营”。换句话说,虽然经营范畴比营销大,但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营销比经营更重要。
得出这个结论时,我自己也吓了一跳。因为这个结论不仅违背普遍的认知,而且跟我之前的认知也是相反的。
于是,我反复思考、反复推敲,并试图推翻这个结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反而越发确信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01 如何比较经营和营销?
企业经营和营销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一般来说,要对两个不同且相关的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正确界定这两个概念。
对于营销的概念,我们已经有相对一致的定义。那么,经营的定义是什么呢?经营的范畴及边界在哪里?
“企业经营”又是一个大家都熟知,但又非常模糊的概念。比如我对经营的理解和小马宋(知名营销专家)对经营的理解,可能就会有一定出入。
为了避免由于定义不同造成的不当比较,我借用数学中“补集”的概念来进行推论。
假设企业经营是一个大集合,营销属于经营这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在经营这个大集合中,除了营销之外的所有要素是另外一个子集,我们称之为“非营销”的子集(例如财务、运营、人力资源等职能)。
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来理解:经营=营销+非营销。如下图所示:
要比较经营和营销哪个更重要,实际上应该比较的是什么?
如果直接拿营销和经营做比较,那就相当于拿部分和整体相比,部分再重要,也比不过整体。这是不证自明的。
因此,我们真正应该比较的是,营销和营销之外的其他经营要素或经营活动(即非营销),而不是直接拿营销和经营相比。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公正合理地比较营销和非营销的重要性呢?
按照营销和非营销两个维度的优劣,我们可以将企业分为如下四类:
首先排除A类企业(营销做得好,非营销也做得好)和D类企业(营销做得不好,非营销也做得不好),因为它们对于比较营销与非营销的重要性没有参考性。
我们通过比较B类企业(营销做得好,非营销做得不好)和C类企业(营销做得不好,非营销做得好),推测哪类企业的经营结果更好,从而得出营销和非营销哪个更重要的结论。
我们还要先明确一下营销做得好不好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里“营销做得好”,不是指广告做得好、推广做得好,而是指能够持续创造顾客并留住顾客。“营销做得不好”就是指不能持续创造顾客和留住顾客。
以此为标准的话,B类企业的经营成果必然优于C类企业。
因为C类企业由于不能持续创造顾客和留住顾客,即使非营销的经营活动做得再好,也是不可能产生营收和盈利的。所以,长期来看,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C类企业几乎不可能存在。
相反,B类企业虽然在经营其他方面做得不怎么样,但由于能够持续创造顾客并留住顾客,就有机会创造营收,甚至盈利。进而还有机会去优化企业经营的非营销要素,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
对此,《营销管理》也有类似的观点:
如果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以支撑企业盈利,那么财务、运营、会计和其他业务职能也就不再重要。换句话说,只有获得足够的营业收入,企业才有盈利的可能。因此,企业财务上的成功通常取决于它的市场营销能力。
基于这两类企业经营成果优劣的推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企业经营中,营销比非营销更重要。也就是说,在企业经营范畴中,没有比营销更重要的非营销要素。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经营比营销更重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不能因为经营的范畴比营销更大,就认为它更重要。
02 营销和经营的目的一致
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浅显,但是很多企业经营者和高管对此的理解也都未必准确、清晰,通常给出类似这样的一些答案:营收、利润、市场份额、产品、人才等。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一段名言:“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企业外部,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进一步明确:
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
基于企业的目的,德鲁克还特别强调营销的重要性:
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因而任何企业都有两大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总结德鲁克的观点就是: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创造顾客,而营销和创新是企业创造顾客“唯二”的基本职能。换句话说,获取顾客和维持顾客不仅是营销的目的,也是企业经营的目的。
正如另一位营销大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所说:“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并留住顾客。”从这个角度来看,营销就几乎就等于企业经营。甚至可以说,很多企业对营销的期望和重视度不是太高,而是太低。
可能还有人会怀疑,德鲁克也好,莱维特也罢,他们都是管理学或营销方面的大师,而非实际的企业经营者,他们对企业经营和营销的判断,是不是有失偏颇呢?我们来看两位真正的企业经营者如何看待经营和营销。
步步高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段永平对企业经营的本质的观点是:
企业最本质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卖你的产品。卖你的产品,最主要就是消费者导向,那么你要找到消费者的需求。
曾任中国医药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两家央企董事长的宋志平在其专著《经营制胜》中明确指出:
现在企业最重要的是经营,做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市场,发现需求,选择销售策略,创新技术,细分产品,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占领市场,取得利润。
从底层逻辑来看,两位杰出的企业经营者对经营和营销的关系,和德鲁克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换言之,他们同样认为在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是营销,而不是营销之外的其它经营要素。
既然营销和经营目标一致,那么在企业经营中,只要营销做得好,即能够持续创造顾客并留住顾客,企业经营大概率就能做得好。而且因为营销比经营范畴更窄、更聚焦,从企业资源效率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营销比经营更重要。
03 创新应以营销为导向
此外,可能还会有人提出,德鲁克说的是“营销和创新是企业有且仅有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不是技术创新也很重要呢?甚至比营销更重要呢?
技术创新当然对企业经营当然也非常重要,但技术创新要以营销为导向、顾客为导向才能真正对企业经营产生价值。
如果不以顾客导向,技术创新有可能就像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创新出一堆不被市场认可、不被顾客需要的技术,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即使一不小心创新对了,由于没有营销导向,也不一定能收获创新的价值。
最典型的案例是施乐在1970年就设立的帕罗奥图研发中心PARC。
这个研发中心是人类高科技历史上的传奇,短短5年时间一举发明了当代信息产业的几乎所有核心技术,如个人电脑、图形用户交互界面、桌面出版、鼠标、激光打印、电脑网路互联技术(互联网的基础)等。
这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创新导致了一大批高科技帝国的诞生,如微软、苹果、阿杜比系统等。今天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就是从PARC开发的个人电脑中得到启发,从而推出了一举奠定其霸主地位的苹果电脑。
但施乐和PARC并没有成功地将这些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因而也并没有对企业经营带来应有的成果。
另外一个案例是新加坡创新科技和苹果iPod。创新科技发明了硬盘mp3播放器,比iPod还要早了2年,并因此引发了“专利之争”。但实际上收获这个技术创新最大价值的显然是苹果,而不是发明这个技术的创新科技。
技术创新要基于营销观念,正如西奥多·莱维特在《营销想象力》指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并留住顾客。按照这种思想,没有哪一项公司战略从根本上说不是一项营销战略。”
因此,技术创新应该以营销为导向、顾客为导向,才能真正给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对企业经营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04 为什么我们犯错了?
从以上这些梳理和分析来看,经营和营销的关系并不复杂。但为什么我们会不经思考、直觉上就认同“经营比营销更重要”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对概念理解不准确、不清晰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经营大于营销”这句话意思表达不清。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经营大于营销”有两层意思:一是经营的范畴大于营销;二是经营的重要性大于营销。
第一层意思显然是正确的。从概念的范畴来讲,经营是比营销层级更高、范畴更大的概念。而第二层意思则是不准确的、有误导性的。
过于模糊不清的语言会影响大脑的判断。在接受、认同了第一层意思的情况下,由于语言对潜意识的影响,大多数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认同了第二层意思,即“经营比营销更重要”。
大多数人由于对企业经营没有全面和深刻的感知,因而误解经营和营销的关系尚可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经营者,依然也会认同、甚至是更认同“经营比营销更重要”呢?
因为“经营比营销更重要”这个观点更加符合他们无意识中形成的认知,也更符合他们实际企业经营时的感受。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确实不仅要考虑、处理营销层面的事情,还要考虑、处理大量非营销的事情,甚至还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都不愿意认为自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花了很多精力,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花时间更多的事情就更重要。
因此,很多企业经营者更容易形成“经营比营销更重要”的错误认知,并由于这个认知导致在非营销上投入过多精力。从而,不仅让自己认知行为一致,更是打通了认知和行为相互强化的飞轮。也就是说,越是企业经营者视角,越容易认同“经营比营销更重要”。
小马宋在其《营销笔记》一书自序中,不仅以《营销的营,首先是经营的营》为题,还强调不能把营销的作用拔高,应该更注重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
小马宋是小马宋营销咨询的创始人,也是我非常尊敬的营销实战专家之一,他的很多文章和观点给我不少的启发。
但对于经营和营销的关系,我和他的观点却是相反的,即“经营的营,首先是营销的营”,而不是“营销的营,首先是经营的营”。
为什么小马宋会提出“经营比营销更重要”这一观点呢?
第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小马宋也是企业经营者视角。
小马宋作为营销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不但自己是一名企业经营者,还接触到大量的企业经营者,他对企业经营者的理解和认知显然会更深刻。正如上面的分析,越是企业经营者视角,越容易认同“经营比营销更重要”。
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小马宋是“故意”说错的。
小马宋为什么写《营销笔记》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应该是给小马宋营销咨询做广告。甚至可以说,小马宋用这个观点为如何做好营销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小马宋的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者,他们的需求是做好企业经营,更关注经营,而不是营销。
如果以做广告、做营销的角度来看,小马宋说“经营比营销更重要”,显然比说“营销比经营更重要”更容易赢得顾客。因为“经营比营销更重要”的观点不仅更符合目标顾客的认知,也更符合小马宋实在的营销专家人设。
相反,如果说“营销比经营更重要”则既违反目标顾客的认知,也由于“王婆卖瓜”而丧失可信度。
总之,对于营销和经营的关系的错误认知,可能源于“经营大于营销”的语言影响,也可能源于经营者视角的局限,还有可能是出于利益立场的考虑。
05 总结
关于经营和营销的关系,我们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营销比经营更重要”。
因此,企业经营首先要考虑如何创造顾客并留住顾客,即营销层面的问题,其次再考虑经营中的非营销要素,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进而获得更大的企业经营成果。
我们分析论证的过程如下:
首先,我们借用数学中补集的概念,把企业经营要素,分为营销和非营销。通过比较,得出营销比非营销更重要的结论。即在企业经营中,没有比营销更重要的要素。从而说明“经营比营销更重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我们比较经营和营销的目的,发现两者目的一致,且营销比经营范畴更窄、更聚焦,从企业资源效率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营销比经营更重要。
接着,我们比较了技术创新和营销的重要性,说明技术创新应该以营销为导向、顾客为导向,才能真正给企业经营创造价值。
最后,我们分析了大多数人直觉性地认为“经营比营销更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受语言表达模糊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者视角的局限。
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小马宋的观点“营销的营,首先是经营的营”,除了经营者视角的局限,可能还有立场的影响。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分析比较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如果说在企业经营中,营销最重要。那么,在营销范畴中,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呢?
下一篇读书笔记,我们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