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是周王祭祀神祇的祈年诗。
-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
耜
,俶
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田地广阔栽种多,选好种籽修农具,准备工作都就绪。扛起我那锋利耜,南边地块开始干。播下黍稷诸谷物,长得挺直又健壮,周王看了心舒坦。
大田:面积广阔的农田。
稼:种庄稼。
既:已经。
种:指选种籽。
戒:同“械”,此指修理农业器械。
乃事:这些事。
覃:“剡”的假借,锋利。
耜:古代一种似锹的农具。
俶载:开始从事。
厥:其,此。
庭:通“挺”,挺拔。
硕:大。
若:顺。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是按国别编排,《雅》《颂》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
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其中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甫田之什》: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
裳者华、桑扈、鸳鸯、頍
弁、车舝
、青蝇、宾之初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