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圆。
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
贾岛以“苦吟”著称,人称“诗囚”,“诗奴”,可见其在字句所下功夫之深。逐字逐句推敲,反复吟咏,正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苦心孤诣之经营,读者字字品读,两两不相负。
诗人骑着他的瘦驴去拜访他的好友李凝,他远远便看到了友人的居所。首句的“闲居”有人说是主人偏居僻壤显得悠闲自得之意,其实不然,古人写诗喜对仗,细看下一句,所对为“草径”,“草径”是长满草的小路,为名词,故“闲居”应当是指闲静的居所,同时亦照应标题“幽居”。紧跟着“少邻并”,道明闲静之缘由。
诗人走进友人的居所,发现了荒芜的园子。诗人不说“荒园”长满了草,而是说,长满了草的小路进入了荒园,简简单单一个“入”字,想必是诗人刻意为之,给园子去一丝颓败之感,增一份野性的动感,给幽居添了自然之色。首联朴素的十字勾勒出一幅隐藏在深山的幽居之情景,烘托出一种娴静、荒野的意境。诗人没有停下脚步,缓缓走进了园子。不知名的鸟栖宿在池边的树上,这里的“中”字很耐人寻味,诗人不说“池边树”,而偏要说“池中树”肯定有缘由的。一个“中”字可见诗人看到的树和鸟是池中的倒影,即诗人是低头看到池水,通过池水的倒影而观察到树与鸟的。后面的就更有意思了,何光远《鉴诫录》卷八《贾忤旨》條云: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数日不厌,因与岛为布衣之交。意思是某天贾岛骑驴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想把“推”字改为“敲”字,可他不知是“敲”还是“推”好。于是他在驴背上,一面嘴里念叨着,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知不觉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韩愈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着驴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贾岛慌忙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在驴上得诗,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韩愈听后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于是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两人哈哈大笑,一同进入官府,相见恨晚,成了布衣之交。这便是“推敲”的由来。“僧”指诗人自己,贾岛少年贫苦,早岁为僧,法名无本。韩愈认为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贾岛是一个有礼貌的人。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而且,‘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当然,有不少人认为诗人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是诗人敲门的动作惊动了月下的宿鸟,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可见诗人苦心。在我看来,这未免有后人强加之嫌,估计当时诗人自己都没想到此妙处,否则何须“推敲”?且不论诗人是否有意如此,倘若池边宿鸟有如此警惕性,当诗人带着他瘦驴从荒草丛生的小路上经过时,想必难以做到无声无息,突来的声响惊动宿鸟的可能性更大,其次,既然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诗人能看到宿鸟不足为奇,诗人无法看到宿鸟之说有些勉强。更何况,这情境极有可能是诗人想象出来以体现幽居之幽的。正如王夫之《姜齐诗话》下里说道:“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作他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心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疑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诚然,“敲”字确实有响中寓静之妙。给幽居去一份死寂,增一丝生气。
诗人失望地发现友人不在之后,并没有立即离开。要理解颈联的这两句,需要联系前面的细节。有人认为是诗归途所见,其实不然。“桥”字承上“池”字,“野”承上“荒”字。走过的池中桥,将斑斓野性的景色分成两部分。荒园中有石山,诗人“移”步登山,感到触“动”了石头,石头仿佛在移“动”。所以,“移石”作登山意,而“云根”指石头,古人以为云从山间石中生出,故谓石为“云根”。此两句将幽居的宁静自然写得十分突出,从整体之野色到局部之云根,无一不自然。体现了诗人观察之细致,真正将身心寄寓于自然之中。然唯一缺憾在于“移石”一词不够通透,“移”易造成误解,而“石”与“云根”有重复之嫌,略显晦涩,给人生硬之感。
在荒园中沐浴自然带来的满足后,诗人骑着瘦驴恋恋不舍地离去。诗人自言自语道:暂且离开于此,将来还要再次拜访。这里“幽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幽雅的约会,语出谢灵运《撰征赋》:“石幽期而知贤,张揣景而示信。”二是隐逸之期约,语出《文选·谢灵运诗》:“平生协幽期,论踬困微弱。”从后面“不复言”来看这“幽期”应是之前约定好的,只是诗人来了却碰巧友人外出,而诗人暂且离去,下次一定再赴约。另一层意思是,诗人在欣赏完友人幽居后,隐退之情愈发强烈,想起彼此曾经的约定,表达自己只是暂时离去处理好一切,之后将与友人一起退隐。
全诗极力渲染幽居之幽,营造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可以看出,其实诗人内心是极其向往的,有所思有所想才会有所吟。正如扬雄《法言·问神》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诗人擅长五律,一生坎坷苍凉,常描写幽僻荒野之景,抒发孤寂愁苦之情,但本诗意境幽美,清奇自然,堪当诗人幽独之代表。
参考文献:
[1]施绍文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61-962.
[2]齐文榜校注.贾岛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60-164.
[3]何光远.鉴诫录校注.四川:四川古籍出版社.
[4]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