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所好,各有其志,但凡乐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
【赏读】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士寻常。”清人纳兰性德的这一阕《浣溪沙》,所用典故,便是绝代女词人李清照与其夫婿赵明诚的闺房旧事。世已变,时已逝,而人已去,只留下孤单的那一个,对着西风残阳,追思往事----在那生命中的春天,那赌书、泼茶的欢乐,当时只道都是寻常的事情啊!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哀婉苍凉的心绪,是才人纳兰性德的发挥。现在,再看看李清照自己是怎么说的。为亡夫平生的心血巨著《金石录》作后序时,李清照已经五十二岁,离嫁入赵家,三十四个年头了。她从头回忆起,最初的少年夫妻,恩爱甜蜜之外,更难得志趣相投。那是丈夫还只是太学士,经济条件不好,两人便常常典当衣服,去购买碑文拓片、书籍文献。另外还捎上些瓜果零食,供展玩文物典籍时“咀嚼”。这个细节很可爱,一对还爱贪个嘴的年轻人,言行中有种不拘小节的活泼与无忧无虑。果然称得上是天真淳朴的“葛天氏之民”。
“赵、李族寒,素贫俭。”赵、李两家其实可称名门望族,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历任朝廷要职,曾为当朝右相。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为著名文学家,官至礼部员外郎,历史上有清廉之名。李清照的母亲是号称“三旨相公”的岐国公王垚之女。赵、李两家联姻,算得上梦当户对,绝非寻常清寒之士人之家。两家都是士大夫家庭,对子女教育严格,作为大家庭里的小两口,如无自己收入,手上可供“挥霍”的钱财,估计也确实有限。以“诗书传家”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家庭文化背景深厚,才熏陶出这一对风流俊雅的才子佳人。
然后是渐入中年,夫妻俩“屏居乡里”的十年,及赵明诚两次出任地方官的时光。在李清照的回忆中,这些已非新婚燕尔的岁月,反而更加爆发出生命的光彩,沉淀下爱情的深厚。金石书画中的把玩与沉醉,为共同的志趣工作着,在诗酒茶香中的默契相伴......赌书泼茶,笑得仍然像少年时代一样开心。岁月静好如斯,怎不叫人“甘心老是乡矣”!
《金石录》的资历收集与整理,夫妻俩竭心尽力,搜罗勘校,已经不是“雅癖”二字可形容,这是共同的精神追求与理想,是对传统文化薪尽火传般的执着。所以,才有了这八个字的总结:“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藏书成规模后,为了方便阅读,又置副本,更加重了经济负担。遂摈弃一切华服美器,忽略物质上的精致享受,值不值得呢?“几案罗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声在声色狗马之上。”
人各有所好,各有其志,但凡乐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全文点滴写来,写出了《金石录》成书的艰辛,字里行间,浸润着伉俪深情。而难以让人忽略的,是贯穿始终的夫妻俩身上的那种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力量。
编摘王这么《雅人有深致》
《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带有作者自传性的散文,介绍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这是一篇风格清新、词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点主要在一个“真”字,李清照把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中,娓娓动人地叙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衷曲,使读者随着她的欢欣而欢欣,随着她的悲切而悲切,心驰神往,掩卷凄然。
《金石录》是本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生心血的巨著,因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列于书首,并请好友清河县刘跂写了后序,一般人们把刘跂的后序叫着《金石录刘序》,而李清照再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之时,夫赵明诚已亡六载。李清照个人生活又几经曲折,其中夫死改嫁,结果遇人不淑,与丈夫共同收藏的文物不是失于战火,就是遇贼遇盗,存之无十之二、三。故李清照全文叙事清晰,层次分明,情节衔接的天衣无缝。全文两千多字,句式有长有短,神似诗歌一样优美,而形式却打破了诗歌格律的死板,是迈向通俗文学的一个见证。回忆往事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