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频老师的《人类木马程式》里对“应该”这个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应该”这个词背后暗含了人类常见的木马程式。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所谓的信念——实则是限制性信念。
这和《当我遇见一个人》反人类情感里的“否定”不谋而合。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饿了!” 可是妈妈没有体会孩子的感受,却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饿?怎么会饿呢?明明刚刚吃过东西呀!你不应该饿呀!”
“应该”这个词看似合情合理,却饱含了反人类情感。“理”在“爱”面前显得很苍白无力。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却察觉不到。
“你应该去写作业了”——啪,把孩子正在看的电视动画关了。孩子看得正高兴,结果却一脸无奈的去写作业。带着这样的情绪,想必写作业时的大脑的运转也不会太顺畅吧,顶多只是坐在课桌前磨洋工而已。
“冬天应该穿深色的衣服,你看,哪有人穿你这样浅色的衣服呀!” 又是“应该”,又是条条框框,可是这些条条框框又显得多么的死板。
大自然从来没有这些条条框框——没有哪朵花应该什么时候开放,没有哪朵花在比谁先开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对于孩子,我也尽量去觉察自己说出去的话语,这些话说出口会不会给孩子增加限制性信念?
永远不要去“比较”,“比较”是在给孩子无形中种下“争赢型木马”。“争赢型木马”会让孩子把目光都放在外面,放在“争”的事物上。TA关注的不是要争到某样东西,而是享受“争”的过程。争赢了,很高兴,不赢,很失落。
自己的快乐完全被外界所牵引,那么TA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重拾那个自信富足的自己。向外抓取,就是匮乏的表现,自信富足的人都安住在当下,每时每刻。
再回到“应该”——只着眼于自己信念中的条条框框,会错失掉很多其他的美好。这也是欣频老师说的“不注意视盲”的特点。
你觉得事情应该要这样发生,可是,“不这样发生有没有道理?”当然有啊,“存在即道理”。
换句话说,如果从“应该”的角度,让事情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去发生,会让我们只看到这件事的一个面向而已,而忽略或者根本看不到其他的面向,而所谓的“宽容心”是要接纳事物除了你期望看到的结果和发生,也会去接纳不如你所愿的结果和发生。
欣频老师说“应该”都是人类自己给自己的设限。要破除“应该”的障碍,就是站到“应该”的另一面去想想“不这样”的时候有什么优点。
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总归是不容易的,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生设计才显得有趣。攻克人生课题不是去上了多少课,看了多少书,有多少觉知,而是我们愿意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面对我们的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