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杜甫快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一生漂泊穷困潦倒难得快乐,而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恰恰记录了他人生中最兴奋、最疯狂的样子。
这样的杜甫比任何时刻都更加令我感动,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写于763年春天,在遥远的黄河以北,前线节节胜利,安史叛军大败而归,而51岁的杜甫被困蜀中已有四年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喜极而泣,于是就有了这一篇堪称他“生平第一首快诗”的“收蓟北”。
对于杜甫来说这是一份阔别了八年之久的喜悦,他究竟因何而喜,又在为谁而泣。这一切都要从755年的冬天说起,这年11月安禄山起兵范阳,玄宗与贵妃避寒华清宫,对此浑然不知。
与此同时43岁的杜甫正在回奉先省亲的路上,途中所见,是饿殍遍野,而家中幼子,也因为饥饿不幸夭折。那一句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情景下所写,没过多久通关沦陷玄宗出逃,紧接着肃宗即位,此时杜甫刚在鄜州安顿好家人,身为人臣,只能匆匆北上,投奔灵武。
路上遇到叛军,又被押送到了长安,跟他一同被俘的是诗人王维,曾经写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道尽了牢狱之苦,而杜甫则因为官职不高,很快就被释放。
之后两年,他不断地上书痛诉叛军罪恶行径,却一一石沉大海,此时的长安哀鸿遍野,家中妻儿更是生死难料。他曾在月圆之夜写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次年春天登高望远,对着望不到头的绵延烽火,又创作了这一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样的境地里,百花越是明媚,鸟儿越是雀跃,杜甫心中越是苦闷愤恨,国将不国,家信不至,而自己身陷敌营,有心无力。他的满头白发,因这三重愁苦而生。“搔”欲解愁,而愁又更愁。
757年杜甫顺利面圣,官授左拾遗,但很快又因受了房琯案的牵连,两度被贬华州,从此不被重用。758年邺城之战战败,759年关中大旱,其间创作“三吏三别”,无不是在咏叹奸佞当道,国难命苦。
失望之下杜甫愤然辞官,带着家人西去秦州,几经辗转又来到了成都,此后四年一直寄人篱下,再回过头来看,他在这四年写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满衣,漫卷诗书,这样悲喜交加的句子,真的只是因为打了胜仗吗。
我想他更多是因为战乱将息,黎明百姓就要脱离苦海,也为了自己,颠沛流离整整八年,如今终于能够收拾行囊,踏上那一条早已在心中走过无数遍的回家的路。从“巴峡”穿越“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既出襄阳又向洛阳策马奔腾,酣畅淋漓。
至于今后的路,还有多长等待自己的,即将是转机还是磨难,不愿去想也不必去想,他是想抓住眼前下的这一刻欢愉,尽情地放歌,大口喝酒,笑泪之间他看向同样喜形于色的妻子和孩子,心想这场梦要是永远都不会醒来,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