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仨,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其中尤以苏轼的文化艺术成就最高,是北宋文坛的标志性和领军级人物,再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他的诗词佳作名篇众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很多作品都是脍炙人口,传颂千年,经久不衰。
这里不去谈苏家三人的文化艺术成就,单讲一讲苏轼和苏辙之间兄弟情深的故事。一言以蔽之:铁哥们,真兄弟!
02
苏轼,字子瞻,苏轼的“轼”,意为马车前面的横木,相当于扶手。苏辙,字子由,苏辙的“辙”,意为车辙,前面有车,后面有辙。兄弟二人的名字,可谓天造地设、名如其人。
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这与苏轼奔放张扬、苏辙内敛稳重的性格也颇为相符。
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在很多诗词作品中均直言不讳地提到想念弟弟,可以说是到了依赖的地步。在苏轼的不朽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两个细节,不知有没有注意到。
一是“大醉”,同诗仙李白一样,热情奔放、率性而为是两人共同特点,可以说是逢喝必醉、逢醉必诗。一个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官场失意者的通常表现,不过人家有才,而且还是旷世奇才,不像现在的人,只会喝酒不懂作诗。
二是“兼怀子由”,说白了,这首传世名篇就是苏轼在中秋之夜为怀念弟弟苏辙而作。当时的苏轼在密州(今诸城)太守任上,而苏辙时在济南,虽然同在山东,但那时没有高铁、高速相通,加上兄弟二人均公务缠身,已经七年未见面了,苏轼十分想念弟弟,再加上官场失意借酒浇愁,这才有了这一不朽名篇。这首词作于1076年,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
03
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决非浪得虚名。就连哥哥苏轼,对其才能也相当佩服,说道“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然而哥哥知名度太高,在哥哥的万丈光芒掩盖之下,苏辙很多作品并不为世人所知。
河南渑池,记录下兄弟二人共同的人生足迹,亦记录下一段感人的兄弟情深往事。
苏轼生于1037年,四川眉州人。苏辙生于1039年,兄弟相差两岁。1056年,兄弟二人均不及20岁,一同自四川赴京应试途经渑池,当时中原是全国经济与政治文化中心,京城在开封,时名为汴京。兄弟二人在经过渑池时,寄宿老僧奉闲的僧舍,并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墙壁上题诗。
到了1061年,24岁的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渑池是必经之地。弟弟苏辙一路相送,再次经过渑池,想起当年兄弟俩进京赶考时,也曾经过此地,借宿僧舍还在墙上题诗。于是苏辙写下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在这首诗中深情回忆了兄弟二人曾在渑池僧房壁上题诗的相聚往事,借以表达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苏轼接到弟弟的赠诗后,便依照苏辙诗的原韵写了一首和诗,即《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两首诗歌一唱一和,既写出了兄弟二人曾经的共同经历,又表现了二人真挚的兄弟情谊。成语鸿爪雪泥由此诞生,借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