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了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在读完最后一节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黑柳彻子会把自己生命里的这一段故事写出来,也知道了这本书享誉世界的原因。
书的内页上写下了一行饱含深情的字:谨以此书献给小林宗作先生……这个小林宗作就是小豆豆(即少时的黑柳彻子)在巴学园时的校长。
这所学校起先出现在小豆豆生命里是因为小豆豆被前一所学校以不守纪律难管为由而退学,小豆豆的妈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女儿来到了一所新学校,没想到这所新学校从一进校园开始就一直牵引着活泼爱动的小豆豆的心,譬如被用作教室的旧电车让她仿佛踏上了一段新奇的旅程,校长先生在要求孩子们带便当时准备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明晰的分类引导了孩子们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饭前唱歌用最愉悦的心情享受用餐过程,到墓园扮鬼的试胆量游戏,还有暑假来临的礼堂搭帐篷露营,暑假里的温泉旅行,临时住校为了看旧电车如何开进学校……小豆豆的新学校生活花样百出,丰富多彩,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都是全身心地参与,没有强迫,最终竟然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一系列的好习惯。
读到这本书中的很多好玩的章节,连我也会被吸引到其中很想看看接下来的故事发生发展,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学生的衣着,校长先生让家长给孩子穿那种旧的衣服(即不小心弄脏了、刮破了也不会心疼的那种)你看,校长先生这个提示多么贴近孩子们的心理呀。
孩子们在这里成长的很开心,真正找到了生命的乐趣,生活的欢愉,让那些如花的少年肆意地在巴学园里绽放,即便淘气如小豆豆也能安分守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而不再是被人嫌弃的淘气包。我想让这本书穿破文化的藩篱得到普世的认可的大概就是其中流露出来的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作为一名老师我也从中受到了不少启迪,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外在的大环境之下老师平常把精力太多放在了授业之上,似乎有意无意地强调学习成绩的至关重要性,好像成绩不好的、调皮的孩子这一辈子就会泯然众人矣,其实事实真不是这样的,那些真正的大放异彩的大才其实是人格健全基础上顺带把学业成绩经营的差不多的人,他们会玩,会在自己深耕的领域里发现生命的无限乐趣,同时又能用己之力辐射大众,造福于人。
这些福祉发生的前提是这个人他活过,快乐过,体会到生命的本真过,读了《小豆豆》一书我也很想去小林校长的巴学园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只因为这里能让人散发出生命本该有的活力和无限可能。没有那么多不允许,必须得,有的只是潜移默化,静待生命在好的氛围中自然成长。
正像文中所写,小豆豆长大后被选为联合国亲善大使, 我想这“亲善”二字一定是少年时的那一段美好时光给她的烙印,而她满带着这样的能量将爱散开去。
多好的故事,多幸福的小豆豆,愿我们精耕细作,终将成为那个慧心播撒爱的园丁,让更多花儿沐浴着小豆豆那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