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童年晚期或青春晚期,许多多动症孩子已经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冲突模式。这不是一次的现象,而是一个基本的反应行为。行为模式在7到12岁的时候,至少有30%到50%的多动症孩子出现品行障碍或反社会行为。如说谎、偷窃、反抗权威。25%甚至更多的孩子会出现暴力行为。
我们关注多动症是因为催眠师做的最多的是学习能力提升。很多孩子送过来的时候,会有成绩上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会考虑这是不是个多动症。在这里你会发现,没有精神、学习和社交方面的仅是少数。多动症只在学业和成绩上有问题,已经是十几岁的多动症孩子最好的结果了。
所以这一点给我们一个特别大的警醒。
今天说的是品行障碍。这个品行障碍也是一个临床的诊断名词,它并不只是行为不良而已。这是一个有明确诊断的临床疾病。
有一篇2022年,发表在中国实用临床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文章,这是浙大儿保科的一个医生,叫周圆月,他写的一篇综述文章。这是日期比较近的一篇文章了。
儿童品行障碍的认识、应对及预防
认识:品行障碍( conduct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障碍,青少年的精神障碍个体表现为反复的、持续的攻击性和反社会心理模式。如对他人或动物的攻击、盗窃、财产损害及违反规则。
流行病学特征:5到9岁儿童CD的患病率为1.1%。10到14岁儿童患病率为3.6%。男女比例大约为1.8:1,男孩比较多一点。所以尽管一半的这个患儿,其症状随着年龄而缓解,但另一半的孩子会症状持续存在,以后会发展成其他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甚至发展成为犯罪行为。
成因:品行障碍的病因很复杂,存在较多的遗传环境、高危因素,以及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就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和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他们会相互作用。
CD遗传可能性为5%—74%,这范围很宽广。研究显示,产前、围产期、家庭、社会,也就是这些环境的影响因素,可以解释50%的这个品行障碍的问题。
包括不恰当的养育行为,严厉、强制(体罚、吼叫、咒骂和威胁)和规则的不一致以及亲子冲突等行为问题。
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在讲规则要一致,这个规则的不一致以及亲子冲突的行为问题和CD公认的家庭高风险因素。其他的不良的同伴、低社会经济地位、贫困和暴力地区,这也都是有相互影响的。
这是一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而支持性的环境就可以降低这种行为异常遗传的表达。所以尽管他有这样的遗传问题,如果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比较好,也可以降低品行障碍的发生风险。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示,这个生母的反社会行为,她的反社会行为预测了后代的早期冷酷—无情的特质。如果这个孩子送去领养了,这个养母的积极养育方式,可以部分抵消这种遗传的表达。所以尽管遗传上有一些表达,如果领养的家庭很积极,可以减少这些问题。
诊断:什么样的孩子算是品行障碍了呢?这有一些诊断指标的,诊断指标还是依据DSM—5。
存在异常的行为模式,为反复的、持续的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和规则。
症状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性要求为:
A .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与年龄匹配的主要社会规范或规则的反复的持续的行为模式,在过去的12个月内,表现为下列任意类别的15项标准中的至少3项,且在过去的6个月内存在下列标准中的至少1项:
攻击人和动物
1.经常欺负、威胁或恐吓他人。2.经常挑起打架。
3.曾对他人使用可能引起严重躯体伤害的武器(例如,棍棒、砖块、破瓶子、刀、枪)。
4.曾残忍地伤害他人。
5.曾残忍地伤害动物。
6.曾当着受害者的面夺取(例如,抢劫、抢包、敲诈、持械抢劫)。
7.曾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行为。
破坏财产
8.曾故意纵火以意图造成严重的损失。
9.曾蓄意破坏他人财产(不包括纵火)。
欺诈或盗窃
10.曾破门闯入他人的房屋、建筑或汽车。11.经常说谎以获得物品或好处或规避责任(即"哄骗"他人)。
12.曾盗窃值钱的物品,但没有当着受害者的面(例如,入店行窃,但没有破门而入;伪造)。
严重违反规则
13.尽管父母禁止,仍经常夜不归宿,在13岁之前开始。
14.生活在父母或父母的代理人家里时,曾至少2次离开家在外过夜,或曾1次长时间不回家。
15.在13岁之前开始经常逃学。
这就是品行障碍的一些临床表现。我们大概了解一下,有一些基本的概念,知道还有品行障碍,原来也是一个问题,在精神科临床是一个病症,而且还有诊断标准。
应对措施:CD的干预主要涉及个体、父母和基于家庭的社会干预。有时需要联合精神药物治疗。
训练父母以非攻击性的方式对孩子不良行为进行设限。治疗是通过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家庭作业等对父母进行技能培训。所以。这个孩子有了品行障碍,是父母需要接受培训。
不光是给家长教育了,还要使用一些精神科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