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三月份,万物复舒,却是我们家最紧张的月份。
这份紧张来自于已经八岁的儿子ZZ,在过去的七年里,他几乎每年春天都会有至少一次发烧,而且多半会有热性惊厥。
孩子发烧是所有有娃的家庭都会经历的事件,很多家庭可能都不觉得是什么大事,但是对于有热性惊厥的孩子的家庭,每个家长可能都会变成惊弓之鸟。
因为七年前很多现实问题,ZZ出生半年后我就把他交给奶奶了,奶奶把他带回了老家抚养。
跟所有隔代老人一样,奶奶很疼爱孩子,生活方面照顾的无微不至,儿子健康成长。但是ZZ两岁时的一次发烧过程中,突然出现高热惊厥,让奶奶从此陷入了焦虑中,后来甚至得了焦虑症。
ZZ两岁多被带回了我们身边,我也亲眼看到了他发烧时抽搐的样子,虽然做了这么多年医生,我还是被他的样子吓到了,也理解了奶奶一旦发现ZZ发烧就紧张的不敢看ZZ的心情。
ZZ不是典型的高热惊厥(高热惊厥一般发生在体温大于39摄氏度时),他的抽搐经常在体温刚过38度就猝不及防的发生了,有时在睡眠中,有时玩着玩着说好累,刚躺在床上就开始了。
自从知道了ZZ有这个问题,我和ZZ爸爸便查了很多关于高热惊厥的资料,中文英文的文献、指南看了一圈,发现跟很多疾病一样,并没有什么确切有效的药物能够预防惊厥的发生,能做的只有及时退热、尽快控制感染。由于ZZ体温一旦超过38度就容易惊厥,所以经常在他体温超过37.5度时就给他吃退烧药了。
根据医学上的观察,高热惊厥一般发生在6个月-6岁,所以ZZ一过六岁生日,我便偷偷松了口气。但是没想到,六岁后的一次发热,ZZ再次出现了抽搐,无奈之下,便住进了儿科,给他做了头颅磁共振和脑电图,幸运的是,两个检查都是正常的。他的惊厥唯一的原因就是发烧,我们只能继续小心翼翼的预防。
ZZ的问题给了我一个从医生和妈妈两种角色看待疾病的机会。这两种角色曾经让我觉得很撕裂,因为医生这个角色需要极度的冷静,看到ZZ受苦的妈妈这个角色又控制不住的抓狂,在各种不确定中焦虑、恐惧、心存侥幸。人们常说的“医者不自医”,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处理疾病过程中,如果掺杂进太多的感情因素,很容易方寸大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全家都对这个疾病以及ZZ的具体情况熟悉以后,我才逐渐在不确定中找到了把控感。由此,也让我看到了医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救死扶伤”,更多的时候是让人更加深刻的理解疾病、理解生命。虽然依然有无数的不确定,但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些不确定,你才能抓住某些确定性的东西。
顺带提醒一句,很多有高热惊厥的孩子的家庭常常会执着的去寻找能够预防的药物,给了江湖骗子可乘之机,请务必务必擦亮眼睛,如果因为心急购买了一些偏方秘方,务必咨询正规医院儿科医生后再决定要不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