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爱玲诞生101年的时候,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这本《张爱玲传》,随意打开一页,沉浸于作者优美的文字描写,让我好像在读一本美文小说,越是深入读下去,越是爱不释手。
第一次听说“张爱玲”,还是大约是高中时候。那时候语文老师常常教我们背诵一些“名人名言”,我记得很清楚的两段是张爱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那时候懵懂时期,只顾硬背,完全不懂其中的内涵,只是为了考试时写作文能够套用几句。现在读来,不禁多了几分理解。所以更加好奇,张爱玲她有着怎么样的人生?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大约了解她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对她这个人也只是有着朦胧的印象。还好我们有书籍,还要有写传记的人,所以我把这本传记借回来,只用了几天吧,就读完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又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可能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我知道远远不够,只是我也是愿意“浅尝辄止”的。
张爱玲1920年生于上海,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祖母李菊耦(李鸿章之女),可以是说是出生名门。
张爱玲的成功与母亲坚持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因为父亲和继母是坚决不愿意浪费金钱供养一个女孩子的,可是张母却坚持对爱玲的新式教育,甚至作为离婚时的唯一条件,因为她相信女孩子也是应当有吃饭的本事的,而对于儿子,她勿用担心,因为男孩子的教育是默认被重视的。爱玲的母亲是追求独立自我的新时代女性,坚决离婚甚至奔赴异国他乡,在异国工作,恋爱,学习英语,学习生活的技能,可以想象要面对多少困难,甚至当今的女性也不见得有那样的决心和勇气,可是那是大约100年前的事情了。
所以后来的张爱玲也是渴望留学,虽然没有到她一直向往的伦敦大学,也是去读了香港大学,度过了她一生中难得快乐的求学时光。
1942年,因为香港大学停课,她和好朋友炎樱一起返回了上海。1943-1944, 是她的创作高峰 23-24岁,当真是 “出名要趁早”。
1944年,24岁与胡兰成结婚。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多么讽刺的誓言,我愿所有单纯女生在渴望爱情的时候,可以去了解一下胡兰成是如何追求张爱玲以及他后来众多“妻子”的,也许对识别“渣男”有帮助,毕竟婚姻是终生大事。最重要的一点当是老子所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才女如张爱玲也无法摆脱“甜言蜜语”的诱惑。她是爱他的,可以说倾尽所有,也许很多女生都像她一样,曾经热烈的爱过一个人,在她眼里是他是完美的,不容侵犯的,为了他宁愿牺牲一切。可是爱情啊,越是想抓的牢,越是溜得快。胡兰成很快爱上别人,并且是明目张胆,他又一次找到了他心中的“床前明月光”“心口的朱砂痣”,张爱玲却变成了他眼里的“蚊子血”和“饭粘子”,并且找到了不只一个。我不太想提到那些女人的名字,因为她们也是受害者,最大的元凶是那个情场浪子吧。
还好,她是张爱玲,我认为她是受到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的影响的,纵然在这段感情里她说低到尘埃里,可是她没有继续沉沦。1947年,一封”诀别信”结束了两人的婚姻,那年她27岁。
只留你1944的照片,是因为那时候你低眉浅笑应当是由内而外真切的开心与喜乐吧,写作上的认可,对婚姻爱情的憧憬,以及上海这座温婉美丽的城市。
以后的她写过电影剧本,旅居香港,后来定居美国。
在36岁的时候与65岁的美国人赖雅结婚,度过了11年的婚姻。这段婚姻或许有过异国他乡的陪伴与安慰,但是更多的却是经济上的苦恼以及她对丈夫病痛的折磨的爱怜。
丈夫去世以后,她一直是独居,在异国他乡也要为了生存去工作,因为她在美国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受认可。晚年的她是孤独的,可是孤独中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后来她竟然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红楼梦,著作 《红楼梦魇》,以及翻译清末小说 《海上花列传》,创作自传小说《小团圆》等。
1995年9.8日,中秋节,张爱玲与美国洛杉矶杯发现病逝与家中寓所,享年75岁,一代传奇与天才落幕。
就像作者说的:她坦然的接受了岁月的认定,只是在这最后的幽秘里,她忘记了世界,也忘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