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从未读过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你也一定从小就认识这个800多岁的世界瑰宝。而在2019年4月15日,它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火灾,巴黎民众为她祷告流泪,在世界另一端的我们苏醒开启新的一天之时,听到了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无一不感叹惋惜。
在战争年代敌军都不忍按下爆炸的按钮。在一场场动荡,一次次战争,在这虚假的世界,权利的争斗下,都得以幸存的世界瑰宝。竟在和平年代遭受如此突如其来的浩劫。内心悲痛之余,想到难道只有这样才能真切体会到梁思成先生当年保不住北京城墙的痛心疾首的心情吗?
今早,被家庭群中的消息吵醒,定居巴黎的小姨第一时间发出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的消息,我睡意朦胧中惊醒,“天哪,巴黎圣母院着火了”!
之后,不忍去看关于此消息的最新进展,害怕损失惨重到无法修复的地步,此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终究,瑰宝不复,仅剩怀念。
冷静下来,第一时间,想到该如何修复。建筑学范畴中的历史遗迹保护方法如何能够修复,整旧如旧?还是保持损毁现状,择址另建纪念性建筑?我们经常谈论的场所中的纪念性究竟该如何表达。当这一历史性时间真实发生到我们活着的时代,才能惊醒,失去的再也不会回来,任何手段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回忆终究是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忆淡去,随着与巴黎圣母院同生长的人们一代代的逝去,当最后一个见到过她曾经美丽容颜的人逝去之时,巴黎圣母院的精神也连同他的逝去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历史遗迹终究只剩历史遗迹。活在影像当中。
我有幸三次与巴黎圣母院相遇。
身为一个旅行者与建筑人,第一次与它相遇让我真实感受到书本中哥特式教堂的魅力。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即使你没有宗教信仰,当你走入圣母院之时你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当我第二次来到巴黎圣母院时,我有幸碰到当地民众做弥撒,我第一次感受到,信仰对于当地民众的精神慰藉,以及空间带来的神圣氛围。
当我第三次来到巴黎圣母院时,我感受到,它是活的艺术,它融入了巴黎,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遗迹旅游胜地。而是一对情侣因为“爱在”三部曲中浪漫的爱情而相遇第一次约会的地方,是一位母亲每天送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路上母亲会讲到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会讲到20年代《午夜巴黎》中的璀璨的巴黎。是一对新婚夫妇在家人与信仰的见证下彼此许下一生的诺言。是一位迷茫的年轻人向神父忏悔。是海明威旅居巴黎与友人约会路过的巴黎圣母院。当巴黎圣母院遭受不幸时,民众驻足下跪祷告与它同在。大家的行为让我们感动,我们讨论着巴黎人对历史遗迹的重视意识时,是我们不能感同深受民众对圣母院的情感。800多岁的它留给巴黎太多的美好与回忆,荣耀与感动。
我有幸生长于西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遗迹一起生活,城墙成了市民日常休闲的场所,走到城墙边,心里很安静,在历史长河中,人很渺小,对万事万物才能乐观对待。
如果以此惨痛损失还不能惊醒世人对历史文物与遗迹的保护。等到真正失去时才去当做历史遗迹来对待,我们永远感受不到文化缺失的重要性与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