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已经好几天了,不是围着水池洗菜,就是围着锅台洗锅。今天中午吃完饭时间还早,太阳红彤彤地挂在头顶,还是暖暖的。
前几天刚回家就听大姐说,去年冬天,村里把后山上的路全修成水泥路了。感慨了一下国家现在的好政策,但一直忙的没时间去看看。今天,总算可以和姐姐妹妹,以及儿子一起商量到后山去转一转。
村后边的这座山,海拔不高,坡势较缓,无名无姓,地图上都不一定有它的位置,但它却承载着全村人的生活希望。因为村里的土地全在这里,山脚下是最好的一类地—平地,依次类推,到山顶是最贫瘠的三类地——坡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村里按照人口,将所有的土地依照一定的比例分给所有村民。刚刚将土地承包后的那几年,这座山上几乎每天都人来人往。所以,这座村后边的山,从我有记忆开始,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记忆中,地边涯畔经常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春天的白杨树,夏天的狼牙刺,秋天的野竹林,冬天的白皮松都是绿色的贡献者。小时候,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此间流淌。
桃花开满枝头时,我会和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在路边地头的草丛里掐苜蓿。知了唱响山林时,我会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在田间山野的角落里打猪草。黄叶飞舞满天时,我会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在黄绿交加的玉米地里吃甜杆。白雪覆盖大地时,我会和自己的玩伴们一起在泥泞的小路上找柴火。
从村东头的左边,四个人沿着记忆中的小路开始向后山进发。走了百十米,发现记忆中路左边那棵大核桃树不见了。再走几步,路右边的白杨树也不见了。不由感慨,姐姐却说树早已老死。
虽然常常都会回村里看父母,后山确实已有多年未曾涉足。岁月,在无声无息间会改变了记忆。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边走边聊。正是冬日时节,暗黄色的山体上,浓绿依旧在点缀。而在这黄绿交加的山上,两米多宽的一条灰白色宽带,顺着山势蜿蜒而上,路的尽头望不到边。
很想知道,水泥路的尽头在哪里。姐姐虽然已经告诉我,但耳听总不如眼见来得震撼。所以,还是决定去路的尽头看一看。平整的路面,越走心里越舒畅。这穿行在在黄色山体上的灰白色,在落日余晖下,是那样的耀眼。田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三类地边缘。好了不起的工程,让人不由竖起大拇指。
从此,酒铺村的乡村田间地头,再也不能用泥泞的小路来形容。这条新修的水泥路,也让这屹立不倒的青山,有了新的容颜。
在半山处,姐姐还介绍我看了正在修建的水库。看着已然开挖的沟渠,架起的水管,不久的将来,我的小山村,就真的再也不需靠天吃饭了。山上修水泥路,山腰修水库,哪一项都不是简单的投入。国强才能民富,这个小山村已经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如今,这里已然实现了上山自在,相信用不了多久,还可以实现种地自在。
山上不仅路有了变化,田里的种植也有了新的变化。一类地里依然长着绿油油的麦苗,看上去,精神抖擞,像一个个昂扬的战士,在朔风中不屈不挠。二类地里,栽种着各种药材。因为是冬天,药苗虽没有麦苗惹眼,但也还是裹着一层灰绿。看得出,等春天来时,一定会再次迸发出惊人的喜悦。三类地,早已退耕还林。栽种的核桃树,槐树已成苍天大树。现在,虽然只能看到枯枝在风中摇摆,但这茁壮的主干,遒劲的枝条,也让人能想象在春夏之季,那望不到边的绿色会是如何的波澜壮阔。
更绝的是,我在一片地里看到一种类似动物的植物。初一看,差点都当成是紫色的野鸡。问了姐姐,才知道是发芽不久的魔芋。魔芋的幼苗,竟然是这样,大大开了眼界。新的经济作物落户这里,又是这座青山的一个变化。
每次假期回归,都有收获。这座换了新颜的青山,不变中携带着改变,再次让我心潮澎湃。这里的一切,总让人有一种熟悉中透露着陌生,陌生中又夹杂着熟悉的亲切感。
岁月荏苒,时光飞逝,希望小山村有传承,有发展,更有希望的生活越来越好!
(2022年10月21日发表于《中国应急管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