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谈起传统文化似乎显的突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多多少少传统一词显的有点多余。简单,快捷更加适宜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我们似乎在被一层神秘的力量牵引着走,而这层力量就是一个黑洞程序,消磨我们的思想,精神……使我们更加顺应一种物性,失去思考辨别能力。从古至今任何一次文艺思潮的解放,都代表着人类成为了万物的尺度,丈量自身,丈量宇宙,丈量一切,但现在以金字塔模式变化,越加精英化,更多的人只能漂浮在表面,无法深入这个金字塔模式娱乐至死,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浮泛现象。人们追求一种浅文化,一切都需要依赖手机,电子产品等,诗歌同样如此:在向快,浮,泛看齐,大家争先恐后的写诗,当然也制造出了许许多多无效文字,无疑于一种短暂的感官享受,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诗写者我们应该有所反思了,在这里有个核心问题①介入写作②写作的有效性。介入写作决定了诗写的能动性问题,自然会牵引出诗写的有效性问题,大家应该清楚人才是万物的尺度,所以对于当前的诗歌写作大多是无效的,人们除了抄袭就是复制,复制自我,复制他人……
所以我们在走的时候回头望一望,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彝民族文化,汉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记住我们在望的时候不是在复古,而是在根性,为我们过于苍白的程序文上链条启动运行,就像背靠传统文化的史诗写作。这种掘进是向传统精神的掘进,当我们对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时这种传统文化就会形成我们写作的某种气质,底蕴,新的审美观念,比如彝民族的鹰,虎等文化。
新史诗写作
A
新史诗写作是根性写作所追求的一大向度,他的精神指标决定了他的宏大叙述性。为何新?他必须是一种诗写的创造行为。①介入,介入保证诗写的时代性或有效性,以现代化视角切入传统文化,以此在经验植入。如古典经文,史诗,传说的诗化写作,《梅葛》《支格阿鲁》《阿诗玛》等等这些都是诗化写作的丰富资源,可以改变原型主体叙述部分,可以不变,这方面最成功的作品弥尔顿《失乐园》《失乐园》等。以某个历史片段,史诗为写作根基强化写作者个体意识,以你个体的经验诗化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
B
词条写作是新史诗写作的一大特质,我们读过的有《米沃什词典》《马桥词典》等,还有发星最近完成的【普格中坝周家99个语词—消失与再现的光阴】精彩,以词典形式写出了发星出生史,成长史,诗歌史等等,已经具备新史诗写作各种特质。这种写作被大凉山诗人们再次激活,创造,活力,大有可观之势。这种写作值得大家继续创造活血。
202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