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每个男人都面临过的话题。
我其实是个很自律的人,压制自己喝酒,得意也不尽欢。用我的话来说,馋酒的人难舍最后一滴,我则是恨不能全给倒了。但是在江湖行走,不喝酒把自己封闭起来肯定不行,能躲就躲,可是躲不了的酒,不喝或少喝都显得不实诚的时候,确实要靠点硬实力支撑。才能应付下来,有惊无险。
回忆下来,我喝酒当场出丑还真没有,场面上基本都应付下来了。过后酒力发作,自己难受吐酒也是难免,酒后断片也有过几次,回忆到最后就不知道是怎么回来的了。用同事总结我喝酒的话就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和自己人喝没有战斗力,出门喝就来劲儿。我还挺满意这评价,总是笑骂一句还不是为了工作。平时要么不出去,去的话不喝或很少喝,浅尝辄止,尝过的酒倒不少,度数高低不在乎,越高我越喜欢。基本什么地方的酒尝一口就猜个差不多。我最喜欢随意,想喝喝点,不想喝算了,一团和气,多好。但出门就不行了,有时候出了省咱代表的就是山东人的形象,光说我不会喝太羞答答了,不像个豪爽的山东汉子,反正酒量也差不了哪里去,跟下来没问题,再单独表示一下感情也是一种礼仪,山东可是孔子故里礼仪之邦,不能让人说咱不懂规矩。如此一来一往,往往就沾酒意了,也是实属无奈啊。
我们单位的领导,那年去牡丹江,当地两个地方的单位领导专程来市里给他接风,我们正好在牡丹江出差,也参加了 。东北兄弟的热情实在自不必说,结果我们这方最文质彬彬的都开始吹瓶了,愣是把当地的喝倒了。领导还没捞着喝舒服,回宾馆又让我们陪他喝了一箱易拉罐。后来我问领导和当地是什么交情,领导说就是他们的领导去我们那儿出差,工作配合很好,他专门从市里赶到镇里陪他们吃了个饭,喝了一场,他那酒公斤不倒,回去后东北领导在单位开会时直接说了,山东再过来必须高规格接待,必须陪好。看看这都是喝酒喝出来的革命友谊。
喝酒看心情。有时候碰到对脾气的人,相谈甚欢,不喝都不好意思。那年去鸡西,当地兄弟大冬天在深山老林里转悠陪我们办完事,回来都九点多了,喝呗,感谢感情感动都在酒里了。当地的米酒,顺口,50来度,用大桶盛着论杯接,一杯接一杯,谈工作谈理想,都喝了一斤多,也没觉得醉。第二天吃早饭碰见一个不认识的小伙子,同事让他先喝了我的稀饭,结果他就给我们把账结了,仗义的不行。
那年去广东,也是在很偏僻的一个地方,山里,我们是坐农民的摩托车上去的,结果碰到了山东安丘老乡,当兵转业的,非留我们吃饭,去了一个山庄,档次还挺高,拿出老家带来的景芝白酒,喝呗。也是喝多了,朋友也交上了。后来过年他回来我还专门去他老家看他,因为我开车才没喝。
那年去湖北,当地朋友领我们去山里吃地锅鸡,就是大锅炖鸡吧,喝的是当地自酿的苞谷酒,也是很顺口,就贪了几杯。不过这酒没提纯,甲醇含量高,上酒快,一会就把当地电视台的一个记者喝倒了。我是喝完上车后开始断片的,一直睡到晚上。
其实广东喝酒就很文明,随意喝,不怎么劝,河南人很野,开始还不许喝啤酒,必须喝高度白酒才算喝酒。而且主人拿个小酒壶,自己先干三小杯,然后就挨着来,轮到谁自觉干了三小杯,一圈下来就算敬完了。副陪又开始了,也是一敬三小杯。总体进行完才准许换红酒或啤酒。比较不合理的就是鲁西南,主人敬酒自己不喝,过来给客人端酒,你必须喝了,这一端再端,分明就是要把客人捣鼓醉了。分析应该是生活贫穷年代先让客人喝好的传统延续,还有就是在家里吃饭女人不上桌,真的不适应。不过慢慢在改变。
至于和许久不见的同学战友相聚,那又是非喝不可的场合。哪有比一杯酒更深的问候了。那年从河北邯郸辗转到聊城我同桌那儿,见了一面。在酒店等到我下午两点多,当年一脸害羞的同桌酒量长了不少,把我喝得甚是狼狈,说起我捉弄他的旧事来哈哈大笑。最后靠装醉才得以脱身,也算还了当年欠下的人情,深刻体会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江湖谚语的含义。还有一次同事碰巧去滨州我同学那里办事,好家伙,他领导敬酒一杯干了,同学坐副陪也是一杯干了,好像三陪也如此,这太彪悍了,我们这边回敬也是入乡随俗一敬一杯,印象中就喝了五杯酒,集体趴下了。后边上的黄河鲤鱼,据说四个鼻孔,是黄河边特有的美味,可惜他们都喝多了,没尝出个咸淡来。回来听得我一愣一愣的,我要是在岂不是三杯就得倒下。
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喝酒风格。一般不喝,少参加或不参加酒场,实在推不掉就不喝或少喝。跟领导少喝,本地同学之间倒还不怎么劝酒。可就是这样也会时不时地喝多一两次,毕竟要让人觉得咱实在热情可交,特别是和山里的群众喝酒,更是非要实实在在,他们会记很多年,而且会把这个名声传扬开来,形成你的酒品,酒品如人品,他们就是这么推论的。其实和山里人喝酒还是很舒服的,没有那么多客套和虚与委蛇,光是山里的大蛇的故事就能讲一中午。八十多岁的老汉讲的活灵活现信誓旦旦,不由得你不信,最粗的蛇有腰那么粗,脑袋身子没看全,直接就吓晕了。回忆起我经常一个人在山里穿越,有一次在深山里迷了路还用手机导了指北针确定方向,如果碰到一条大蛇还不直接歇菜。说的我酒不醉人蛇吓人,一会就晕晕乎乎的了。
其实我最扬名立万的是那次一个人单挑技术部门并得以全身而退,那可是号称战无不胜的传奇部门,随便提溜出一个来都是一斤开外。那次是个一起合作的庆功宴我做了主客,我客气地提议喝点牛栏山二锅头吧,便宜实惠,正好他们刚从北京回来捎的放在车上,这就叫巧了,喝第一口我就窃喜,像喝水。这就叫口感,瞬间信心百倍。56度喝成水,最终喝了四杯,正好一斤,可谓来者不拒,一视同仁,还赚了个亲切可交。他们半途都换了啤酒,我一直喝白的,我还要装出特别有劲特别难以下咽特别不胜酒力的感觉来,本来酒量跟状态有关,可能半斤就醉了,可能一斤不倒,我拿出舍命陪君子的精神,他们焉能不感动。更不好意思再为难我了,我也半醉半醒之间打起了醉拳,虚虚实实,假痴真癫,像极了长坂坡上的赵子龙,有惊无险全身而退。看着是多喝了点酒,以后再找他们办事可就有面子多了,格外顺溜。
总结一下吧。如果能够少喝一点酒,或者不喝,那是最好的,胃也喜欢。可偏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自己又是个性情中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小喝怡情,杯杯都是情谊能干就干。每每喝得自己难受,就发誓坚决不再多喝或少喝,好比侠客的金盆洗手。可是临了又能怎样。好在酒后可以吐真言,卸去自己厚厚的盔甲,做条自由自在的小鱼儿,拥抱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言不由衷的自己,社会的自己。如此说来,有几回喝醉酒的经历也是人生的机缘吧,人生如酒嘛。
忽然想起来那个喝多的电视台记者叫赢白,学画的,给我讲赢白这名的来源。还说要给我画幅他擅长画的钟馗伏魔图。可惜开喝不久他就趴到桌子上了。饶你英雄豪杰,酒场没有常胜将军,记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喝不了就趁清醒落荒而逃,不丢人。
能耐心读完的都是会喝酒的人。真没有什么酒中秘诀能够千杯不醉。那次同事从滨州回来,说看到路边竖立的酒的广告牌都想吐,那副惨样实在不是英雄所为,后来时刻提醒自己少喝点,好酒而不贪杯,适可而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