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时光荏苒,霜降已至,寒声隐地,立冬不远矣,立冬将至,新年还会远吗?
别忙着恨光阴匆匆,先来接受灵魂的拷问吧:
“年初立下的flag,完成了多少?”
好好学习,拒绝熬夜,不瘦十斤不换头像、升职加薪、财务自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那些flag现在还好吗?囤的课都上完了吗?减肥大业现在都完成了多少?
年初的你,信誓旦旦地喊着“我要瘦成一道闪电。”然后,换上了“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微信头像
现实中的你,却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说:“世间最不可辜负的是美景与美食!”减肥,永远是明天开始的。
“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头像已经变成了“转发锦鲤求运气”。
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
课越囤越多,群越加越多,新买的书却只看了个序言。
还美其名曰:“如果赶不上日出,错过日落,请记得还有满天星辰。”
第二天,你却又开始痛恨那个懒散的、不思进取的、无所作为的自己,于是下定决心开始改变;从早起、读书、跑步到各种课程的学习,你坚信只要严格自律、勤奋耐心、持续学习,就一定能够改变人生……然而,依然看不到希望。
就这样,立志→努力→坚持→失望→放弃→懊悔→奋发→立志→努力……你似乎掉进了一个漩涡,无论如何也不能跳出这个间歇性逍遥快活,间歇性混吃等死,间歇性发愤图强的死循环。
明明很努力,依然无进步,这是大多数人的现实状况。
为什么会这样?周岭在《认知驱动》中提出了“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这两个概念。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把内向成长看作培养习惯,把外向成长看作打造技能。换成这个说法后,你可能马上就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了:我们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多么痛的领悟啊!假如我们能早点识破努力的真相,岂不是能少了很多无效的努力?都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往日不可追,君须向前看。《认知驱动》这本书都戳中了社畜们的哪些痛点,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36岁才开始写作,他的第一本书《认知觉醒》,2020年9月出版,上市不满3个月,销售就突破了15万册,口碑非常好。时隔一年,作者再接再厉,承接第一本“价值产出”的核心观点,以“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为主线,用亲身经历提炼出个人成长的底层逻辑,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创造个人价值来获得人生的成就、幸福。
什么样的认知能更好地“驱动”自己获得成功?答案是:“利他”,即创造更大个人价值,才能参与更多的社会交换。自己能给予别人的越有价值,收获才会越多。
付出的东西有价值,得到的回报就有价值。
要问2020年春节出现在热搜上最多的人是谁?应该非钟南山莫属。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暴发初期,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
他还曾多次前往北京,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座谈会,并第一个站出来直言疫情存在人传人,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
在他的主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他每天到医院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取专家组汇报省内重症患者的病情,并逐一打电话询问治疗情况,给予临床指导意见……
无论在广州、武汉,还是在北京,84岁的钟南山一直为疫情奔走着。即使上了飞机,他也不肯休息,坚持工作,研究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并认真地做记录。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在采访中几度哽咽,眼含泪光说,“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简短的话语,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针”。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位年逾八旬的逆行者有自信和勇气帮助武汉“过关”?又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他毅然挑起千钧重担?
钟南山说:“我始终记得父亲说过的话,他说,人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留下点什么就不算白活。”
正是这一个“利他”的信念,让他不断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去服务他人,影响他人。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他始终始终奔跑着并幸福着。“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钟南山当之无愧!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独善”不应该只是约束自己的道德品行,还应该是韬光养晦,打磨技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创造出微小的价值,让小部分人受益,影响一小部分人,然后“积跬步以至千里”,把价值发挥更大,为更多的人造福,则幸福感油然而知。
《认知驱动》一书中的副标题是“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揭示了令人们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底层逻辑,即:价值积累→做到利他→收获幸福。
这个逻辑适合所有的普通人:扎扎实实地走价值积累之路,主动做成对他人有用的事,终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长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