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放假了,其实我想说的是,熬了一年的工作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尽管放假前,领导郑重其事的安排了一大堆工作,但出了单位门我算是彻底放下了。
也许是年龄之故,也许是工作的原因,亦或是生活教会了我所谓的“成熟”吧!再也找不到之前“较真”的热情。工作较真,感情较真,生活较真,终归是看淡了,看淡了一切,也就放过了自己,再也不会为难自己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人间不值得》是啊,人间不值得一再的为难自己,放下尊严的来迎合虚无缥缈的世界。
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工作能坚持就坚持,不能坚持就放弃。半生颠簸,我比谁都渴望稳定,同样我也比谁都清楚,有些事不是付出就有回报,也不是努力就有结果,与其为难自己,不如顺其自然。
至于感情,更是无能为力的事。有些人不是你付出就有结果,有时候好人有好报,也只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谎言,有些感情,一些人与其一厢情愿的付出,不如随心所欲,随缘就好。
从今天起开始放假模式,近二十天的假期,对我来说,无谓乎是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有了更自由的时间写字读书。没有了繁琐无趣的工作打扰,精神上的压力瞬间得到了释放,一种彻底放松的感觉油然而生。
上班时每天脑子里不是学生就是家长,或者就是繁文缛节的公事,写作像偷情,不是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就是匆匆忙忙,应付了事。每次日更结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或者说想说的话没说,不想说的写了一大堆大多时候感觉日更可谓废话一箩筐。根本算不上是写字,或者说是文章,充其量只是日记,或者说连有价值的日记也算不上。
对于爱好写作的人,每天面对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且没有人格的工作,真的无法提起兴趣来,尽管我曾经那样痴迷这样工作,也为此付出了十多年的精力和努力,但面对越来越背离梦想的工作,面对相比梦想面目全非的工作,心里的失落是无以言说的。缺乏热情,枯燥乏味的工作其实是浪费时间,如果不是退休遥遥无期,如果不是生存的压力,也许我早已会放弃这样的工作,另寻出路。只是现实的压力,生活的真相不得不令我向现实低头。
今天让自己彻底放假,什么都不干,只安静的在家陪父母,陪他们闲聊,晒太阳喝茶看电视。久违的松弛让我的思路和心胸开阔了许多。尽管一些事令人无奈,比如堂弟的事,比如瑜伽老师的势利,但到底是心态好了,不会再耿耿于怀了。
从明天起搞卫生,准备过年。好好的做自己,好好的陪父母过年。当然闲暇之余,写作和读书是必须要做的事,不但要做,还要努力做好。
认真读书,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努力写作,即使粉丝量依然不理想,即使写下的文字没有人有兴趣,依然会始终如一的坚持写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信挚爱了的就要长此以往,不轻言放弃方不枉挚爱一场。感情如此,写作亦不例外。喜欢了的就要坚持,绝不会半途而废。
对于写作,我始终认为它不只是一种爱好,一种习惯,而是一种陪伴,一种倾诉。我知道自己天生是离不开写作的。尽管生活中我不喜欢倾诉,也不喜欢热闹的陪伴,但精神上我是真的离不开文字的陪伴和聆听,就是喜欢这种在文字中自说自话的感觉。
为了写作,我努力放下生活的不平,感情的伤害,日子的捉襟见肘,依然乐此不疲。
我知道,此生我已经注定了物质上的贫穷,所以我绝对不允许自己再在精神上做个乞丐,我要努力多读书,多写字,保持安静,习惯沉默,做一个远离喧嚣的精神贵族。
与沉默为伍,让我爱上了寂静,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坦然而从容。相信这种放松的心态能让我释放更大潜能,写更多更好的文字。
习惯坚强,努力突破自我,将是一生不懈的追求。
其实写作与看多少书没有很大关系,看书多可能更写不出来,不看书可能写的更好。但我还是习惯多看书,我想这也许一方面和工作有关,一方面与内需有染。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一直坚信为人之师,首要的条件是学识过人,知识渊博。再一个就是骨子里的执念:在这个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与世界永久抗衡的也许除了知识,别无其他。
当然,尽管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但我还是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彻彻底底的因果关系。
有智慧的人才能从书中吸收智慧。没有智慧,读再多书也没用,因为智慧不在书中。
有智慧的人在哪里都能发现智慧,没有智慧,即使读佛经,也看不到智慧。
智慧不在外面,不在文字中,而是在自己内心。
读书就是读自己。不管我们读任何人的书,发现的也都是自己,我们不可能发现别人。书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自己是圣人,就能发现圣人。自己是凡夫,只能看到凡夫。我们看到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是自己心湖的倒影。
每个人的心都是是一面镜子,世界就是镜子里的影子。
写作就是读自己,是打开内心的方式。所谓灵感就是找到了潜意识,它是写不尽的。
打开潜意识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写,随心所欲,不要有任何束缚。
写作和读书,其实和做人一样,欲速则不达,都是稳中求胜的事,都是短期内是看不出成绩的。
写作和打坐一样,写久了潜意识就会打开。打坐要入静一般要坐到四十分钟,所以写作每次应该超过四十分钟,奇思妙想就会出现。
金庸笔下有一个“孤独求败”,永远求败,却永远不会败。如果只是求成功,不敢失败,那么得到的就只能是失败。
不怕犯错的人才能少犯或者不犯错误,不想犯错的人只会犯更多错误。
不怕写坏的人才能写好,竭力避免写坏的人只能写的更坏。
不敢平庸才是真正的平庸,不敢写散才是真正的散。越不敢的,越要这样努力。越想逃避的,越应该面对。
真理就在谬论中,真相就在幻象中。逃避谬论,就会失去真理离开幻象,就没有真相。
想成功,就多体验失败。想完美,就多犯错,多包容缺点。想深刻,就不要怕肤浅。想智慧,就不要怕愚昧。想开悟,就不要怕迷惑。
写作就是写废话,害怕废话,就不要写作。最精彩的话都是废话,最荒谬的话都是真理,最愚蠢的话都是智慧。
害怕写长,内心就打不开,灵感不会出现。要学习潜意识写作,创意写作,疗愈写作,就必须尽量往长写。
每个人都在时间的洪流里,活得错综复杂。
每个人想要过好这一生,是需要很多才华傍身的。
比如说,能保持情绪稳定;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能严于律己,管住自己等等。
这些能力之于人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如果要说一个人身上最了不起的才华是什么呢?
我见过最满意的答案便是:凡事能做到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概念了,但真正能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
“断舍离”的本质,其实就是做减法,让自己处于宽敞整洁的空间里,以此收获舒适清爽的生活。
这样的结果到底有多美妙呢?
做一个很简单的对比:
当你走进房间里,一个房间是杂乱无章,一团糟,而另一个房间则是整洁清爽,东西摆放井然有序。
不难想象,肯定是后者更让人心旷神怡,令人感到舒服。
家居环境如此,人生其实也是如此。
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效的整理,化繁为简,去糟留精,那么定能收获到自由、舒适、自在的人生,收获到幸福感。
表面上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的收纳术,从深层次来看,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有人说断舍离就是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很多时候,每一次断舍离,可能就意味着一次新生。
如何做好人生的断舍离。
当生活变得一团糟,乱如麻的时候,这往往就意味着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也就是要“断舍离”了——将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
降低不需要的物欲,重塑精神世界。
很多人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往往是因为想要的太多,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
讽刺的是,有些东西其实无需拥有,也并非真正需要,而往往是因为无法驾驭内心的物质欲所导致。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想要彻底摆脱物欲,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是非常的难。
尽可能地降低物欲,而这也是必须要做的。首先从清理个人的居住空间和物品开始,将不太需要的东西全部清理出去,送人也好,扔掉也罢,总之不要再占据有限的空间。
其次,降低物质的购买欲,真正需要的东西才买,可有可无,可买可不买的话,那就选择不买。
很多时候,清空现实的环境,才能清空心中的杂念,降低物欲,人往往才能净心,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不攀比...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句话: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再贫瘠,便不会寄希望于通过物质世界来弥补,而不被物质所奴役的人生,真的很爽。
可以说,这是一种当代人急需修行的高境界。
减少不舒服的社交,净化圈子。
一直以来,我对社交都是持悲观态度的,主要是因为对人性的不自信,所以我并不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活得比较任性。
如果和一个人相处让我感到很不舒服,那么我就会远离他,不管他有多重要,有多显赫。
在我的人际交往的理念里,一段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关系,是不值得被用力去维系的。
减少没太大价值的社交,减少让你不舒服的社交,尽可能地净化、优化自己的圈子,去糟留精。
不要担心人脉的流失,一次有价值的遇见,一段舒服的关系,远比百次的逢场作戏来得更为有效。
人生能有三五知己,已然是很幸运的事了。
放下不适合的人和事,专心做自己。很多东西,你放下了,为他腾出了位置,才有机会新生。人要学会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生命中的一些不幸。
很多人和事,适合张三李四,但不一定就适合你,所以你需要去断、去舍,去离,取悦自己,专心地做好自己。
唯有如此,你的人生才能焕然一新,轻装上路;你的生活才能真正的清爽简单,自由舒适。
丰盈富足的精神世界;
舒服的交际圈子;
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
不悲不喜,自由从容的人生态度。
一切干干净净,简简单单,任屋外狂风大作,我自怡然自得。
这样的人生,就是我想要的,也是我认为最高级的人生。
放假了,除了努力提升自己,坚持写作,是时候来一场盛大的断舍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