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有以下的思考与构想,临近世纪之交的端点,汉光一直在奋笔疾书,书写着他的孤独……
第二次飞跃——现代人的神圣使命
九七手稿提纲索引:
手稿一:两大矛盾与当务之急(提纲)
手稿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提纲)
手稿三:论人类的生存欲望(提纲)
手稿四:人的各种欲望是各种社会现象形成的直接动因(提纲)
手稿五:内在一般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提纲)
手稿六:认识论(提纲)
手稿七:从各个个阶级的形成看阶级的发展(提纲)手稿八私欲和本位主义(提纲)
手稿九: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演变、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演变、资本的升华(提纲)
手稿十:现代“剩余价值”、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提纲)
手稿十一: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提纲)
手稿十二:谁主沉浮—现代哲学的神圣使命(提纲)
手稿十三:生存主义—放弃与争夺意识形态(提纲)
手稿十四:“可持续发展”的相对阶段(提纲)
手稿十五:第二次飞跃(提纲)
手稿十六:参考书目
手稿一 两大矛盾与当务之急(提纲)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有五十一个会员国,大部分是欧洲国家,十三个亚非地区,多数追随美国,有六个追随苏联东欧国家,世界呈两大阵营对立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以后,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主义,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之间的“冷战”全面展开。
随着两大阵营的内部、外部矛盾的作用,很快在阵营内部发生了分化。四十年代末的苏南冲突,五十年代中期的波匈事件,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边界武装冲突,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导致了社会主阵营的解体,而欧美各国由于在战后及时调整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大部分国家实行了切合实际的经济改革措施,使得战后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因此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开始不再稳固,形成了欧、美、日三个经济中心。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独立自主的方针和行动,中导协定的签署,促成了这个阵营内部的变化。随着两大阵营的解体分化,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悄然崛起,在七十年代形成了三个世界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世界开始向多极化发展。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至今(标志第三世界形成),第三世界国家已有130多个,占世界独立国家总数的76.2%,人口30多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3%以上,并占据了80%的联合国席位。同时利用这一最大的国际讲坛宣传各国自己的外交政策,阐明自己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也使得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失去了赖以生成的土壤和单方操纵国际局势的砝码。
由于第三世界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希望世界保持和平稳定的局面,共同发展经济成为世界的最高呼声。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印度、缅甸等国总理共同倡导了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已成了当时各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七十年代以来的象欧共体这类规模的国际组织与第三世界的对话,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联合国缓和国际冲突,扩大世界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解决非洲的饥荒更为世界的协调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由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性不断增强,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身的繁荣发展建立在别国的日益贫困之上,人人都懂得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动荡,都将对国际局势产生相关的影响,而多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必将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国际关系越来越朝着各国独立自主基础上的民主化方向发展。进入八十年代,出现了东西南北的格局:东西和平问题,南北发展问题,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使得世界进一步走向多极化。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等等问题都要求世界性的协调才能解决,因此全球一体化成为众多仁人志士的共识。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的发展中国家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南北差距的扩大,也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南方各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单一问题,他们的发展更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维系整个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全球问题。世界性国际组织的增加更为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十七世纪中叶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处理、解决国际问题的先河开始,到十九世纪中叶,随科技、经济、政治、交通、通讯设备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各种国际组织至今,从1865年的国际电信联盟,1874年成立的万国邮政联盟,1890年成立的美洲国家组织(政治性组织)到二战后的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红十字会、世界气象组织等等,各种国际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八千个以上,政府间的就有五百个以上,而他们都在以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法和各种国际活动基本规范作为协调关系的准则,民族因素、国家因素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超过了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战后五十年来,政治性质、社会制度已不能简单地判定国际问题的孰是孰非,国际关系更是以经济为出发点,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基本条件,而地球之上自然的和社会的综合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地球人的共识,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再不是划分敌友的唯一标准,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分歧的社会基础地位已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尖锐的军事对抗已不复存在。超越意识形态,在世界型矛盾统一体内,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成为当时世界的绚丽景观。
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一景观的因素,不外乎科技、经济、政治、交通、信息网络、人文等等因素,其中科技的力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核的发展预示了战争应该避免。并且必须避免现代战争(核战争)已不能达到任何政治、经济的目的,只能是人类文明的全部毁灭。这就必然使得科技和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成为历史趋势,政治和军事的外向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制约,以科技、经济、教育为基础无疑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竞赛成为国家矛盾的显著特征。各国不断的改革调整内部机制,使经济和科技、教育向世界型发展,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形成的社会基础。(成稿于1997年6月7日)
手稿二 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提纲)
阶级斗争绝非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而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诚然,恩格斯探究那些往往是不自觉的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确切地说是广大群众、整个整个民族、整个阶级持久行动而产生伟大历史变迁的动因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他是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和指航灯。按照恩格斯的论述探究这一原因要经过大量的长篇的推理论证,我们不妨把它归结为一个简单的联式,即历史变迁—动因是阶级斗争—动因是经济解放市民社会因素……那么再往下是什么呢?恩格斯的论述到以经济、社会因素为基础、为前提所形成的阶级斗争为止,完成了他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说。现实是否如此呢?我们可以试着延续一下上面的联式……产生的动因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动因是人类的生存欲望。
我们试着做一个这样的推理,人的生存欲望造成人必须要进行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这种活动中势必产生某一种经济形式和相应的由市民社会产生的与经济形式相符的政治形式。人的生存欲望不是静止的、停滞的,而是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改造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应该是逐级上升的,不断升华的。那么为了适应这种上升乃至升华,经济形式和政治形式必然要产生变化,又由于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更高的、更先进的人类生存要求的变化,所以它是解放的,是发展前进性的变化。正是这种解放的、发展的、前进的变化形成了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阶级斗争是这种解放的、发展的、前进的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决定因素,也就更非历史变革的原初动因。
显而易见,由上述试论我们得出历史变迁的真正动因应该是人类生存欲望、生存需要的不断上升,直至一次次的升华。因此,我们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才能找到适应人类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
具体方法待续…… (成稿于1997年5月10日)
手稿三 论人类的生存欲望(提纲)
人的生存欲望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产生应该归属于自然界,对自然界的感知,乃至“迷恋”是人的生存欲望产生的根本原因,人如果失去了对自然生活的“迷恋”,就会悲观厌世,甚至自绝于世,所以我们又说,这种感知、迷恋也是人的生存欲望产生的唯一原因。那么其他动物也会产生这种欲望我们又作何解释呢?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人的”这两个字。
人在从猿转变而来的过程中,对自然界包括自己所处的猿群的感知,是动物的感知,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相对停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类人猿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感知乃至迷恋是最初始的、最简单的、盲目的,且关键在于不具备创造性,确切的说是不具备人的创造性,所以它只能停留在“动物的生存欲望”这一阶段。
只有在类人猿直立行走,产生语言,发展了大脑,从而成其为人之后,开始了“社会劳动”的初始形态,并利用这种“劳动”形式可以改造自然,逐步的征服自然的时候才从“动物的生存欲望”演变成为“人的生存欲望”。
“人的生存欲望”一经产生,对自然界包括其他生存环境(主要是人群社会)的改造就有了一个崭新的飞跃,这种飞跃的价值关键在于他是不断上升,不断升华的。从原始社会起始,一次次历史变迁无不是人对生存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的一个个单位欲望汇聚而成的,是由一个个进步的“人的生存欲望”所决定的。这种进步的“人的生存欲望”是由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要研究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简单的说,必须首先研究有史以来每一次重大历史变迁中的“人的生存欲望”的变迁,从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规律中研究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告知全人类,使之成为指导思想。使人类能够走出一条利用现代科技,适应宇宙空间发展的,而不仅仅是适应地球发展的一条唯一能让自身不断进步发展的途径。
人类社会不进行自我调整,以最合理的,最快的进步发展速度前进,灭亡的危险绝不是恐怖的谎言,宇宙空间的挑战将指日可待。
补充1:“人的生存欲望”的上升,乃至升华,实质上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表现过程,我们举现代哲学思想的形成这一例子,形象的说明这一问题。现代的哲学思想无论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康德的唯心主义以及所有我们所有称之为“主义”的近代的、现代的哲学思想都是由古典哲学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而古典哲学是在古典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之长期并存。这里说的“古典哲学”是古希腊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如斯多葛派等,“神学”指的是原始的神的观念。实质上古典的唯心主义哲学带有极其浓重的宗教神学色彩,而两者之间的长期并存正是由于古典哲学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只是形式上的一种演变,其思想本源摇摆于神学和真正哲学之间,尤其表现在创立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古典哲学是宗教神学的一种量变,并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哲学。哲学真正成其为本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几百年,这时候它才与宗教形成对立,也就是开始了从宗教脱胎而成哲学的过程,因此我们称这个时代是质的飞跃的时代。即使在近现代哲学中,无论从形式上、过程中,还是服务社会的方式上,可以看到扬弃后的宗教的依稀身影。从对社会的服务方式上讲,以前的一切哲学、神学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现代哲学则是为社会服务的,这种社会服务性更是对当代哲人的严峻考验。“人的生存欲望”也正像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发展一样,也许在几十年、几百年以后,我们现代人的“人的生存欲望”也将在古代的、近代的“人的生存欲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飞跃。它将飞跃成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的知道,只能通过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进行探讨,也只有随着科技等等诸多因素的发展而明了。现代的“人的生存欲望”是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我们现在还只停留在地球人的境界。这种现代的“人的生存欲望”即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科技的空前进步,人的思想意识的飞跃而被一种新的“欲望”或“生存形式”所代替。随着这些发展而来还必将会产生食物链、生物链的变化,也将对人的思想意识及社会的发展起到相当的作用。按照当今科技的发展推断,这时候地球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宇宙人”,并为推动宇宙空间的发展作出贡献!
补充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因而它们的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同样的只有从属的意义。”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欲望的最小单位,个人欲望各不相同的特性会影响整个社会欲望的整合,历史的前进是必然的。(成稿于1997年5月15日)
手稿四 人的各种欲望是各种社会现象形成的直接动因(提纲)
宗教的产生准确的说应该是源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认识不够,萌发的神秘观念。这种神秘观念只能是宗教的原始表现形式,是宗教产生的土壤,并不是宗教本身。人类社会只有进入私有制阶段,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各种社会力量的压迫,附之自然力量的压迫,才使得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产生了解释来自于社会的、自然的各种“神秘现象”的欲望。这种“人的宗教欲望”的产生,就使得宗教的存在和发展有了深刻的社会根源,并成为宗教产生的直接动因。由此可见,各种社会现象形成的根本动因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而直接动因是“人的各种欲望”。当某一欲望成为社会共识,汇聚而成人类共同欲望,这种欲望多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在社会现象形成以后才被整理挖掘出来,各种社会现象运动发展的总和就是社会变迁的状态,而人的生存欲望派生出的“人的各种欲望”直接推动社会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欲望”和“现象”都呈上升的趋势,并在两者互为依托,螺旋式上升一个旋圈后,完成人类社会的飞跃性的变迁,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次飞跃性的社会历史变迁是社会结构中的一切社会现象由演化到急剧变革的运动最终完成的,而每一种现象的演化与变革都是欲望的推动。例如人的精神依附欲望推动宗教现象,人的精神享受欲望推动文化现象,人的控制占有欲望推动政治现象,人的认知欲望推动科学现象。欲望和现象各自运动相互作用常常形成交汇点,产生交汇力,并形成向上推动力,这种交汇力、推动力存在广泛性,当各种作用力汇合后形成综合推动力,并以冲刺般的速度爆发时,飞跃的不可逆转的强劲势头去推动人类演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也处在原始的朦胧的状态。由于生产力的极其低下,生产关系的过分单一,而在原始社会的最初时期所谓的生产力不过是对食物的摄取,实质上是摄取力,还不能叫做生产力,因为它不是生产,生产关系也只能是摄取手段。因此,两者还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要素,而那时人类社会的演进靠的就是人的“生存欲望”。事实上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源于人的“生存欲望”,人必须首先活着才可以谈其他,而人想要生存就必须在了解自然之后,还要适应社会。适应社会就必须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合作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因此产生了对自我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自觉的进行自我控制,渐渐生成责任感。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因,而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实质上阶级斗争的直接结果应该是政权的交替,社会制度的改变,它所推动的是这一具体事物。当人类社会的整个变迁进行时,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无论是它们作用的范围,还是概念本身都包容在社会变迁之中,它们只能在自身变迁的同时,推动某一理性范围之内的变迁,而无力推动整个社会变迁。我们知道,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中各部运动的结果,那么无论社会结构中的哪一方面的运动变化,实质上都是“人的生存欲望”在推动它的演化或变革,也就是说只有在“人的生存欲望”促成社会诸因素的全面的、整体的运动并把速度由演化转为急剧的变革时,社会变迁才进入了新旧转化的时代,所以说“人的生存欲望”是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因。
人具有高级神经系统,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人有别于其他动物具有语言表达功能,使得人的欲望体系越发复杂。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转变到人过程中的作用》中写到“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的欲望体系的不断演进。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写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我们把人类历史的进程看作一事物,那么在这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推动整个发展的直接动因。原始社会是从猿转变到人的人类社会重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不能用“除原始社会外”这句简单的话把原始状态抛于探求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这个题目之外,而认定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那么包含原始社会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是什么呢?—“人生的欲望”!马克思主义经典在阐述阶级、国家消亡以后,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也谈到了社会的发展依然是由一种规律性的直接动因推动的。只要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因就必然是规律性的,而不是无序的。
“人的生存欲望”是各种社会现象形成的直接动因,实质上各种社会现象就是人的各种欲望的表现形式,他们之间互相作用是遵循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性的运动又最终催成“人的生存欲望”的上升与升华。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人的各种欲望的社会作用做了如下描述“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期望的目的,在表面上,总的说来好象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互相矛盾,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为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态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因,阶级斗争是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综合矛盾运动,并且作用于经济领域,实质上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的“隐蔽着的”起支配作用的规律。而恩格斯的下面一段描述又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各种欲望与它的表现形式—社会现象,勾勒出的画面就是人类历史:“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这样,我们就不难推断出人类社会变迁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中,在上升的“人的生存欲望”推动下演进和变革的,而飞跃性的人类社会变迁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螺旋式上升一个旋圈,并带动各种社会现象完成飞跃时,在升华的“人的生存欲望”的推动下自然完成的。(成稿于1997年6月4日)
手稿五 内在一般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提纲)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一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类社会的一切概念,所有事物在彼此相互依存,交替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次飞跃中有着极具相同的内在一般规律,即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而每一个旋圈都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形态的一次质的飞跃。在每次飞跃时,所有人类意识形态的概念都将产生飞跃,在每一个矛盾统一体中的主次概念都将交替上升他们彼此在旧时代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矛盾主要方面将包容次要方面占据次要方面反作用力的社会职能地位,完成自己自身质的飞跃,而次要方面也将让位于主要方面,并退居主要方面的原有社会地位,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当人类社会完成了飞跃的过度阶段,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时,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又将归至自己原有的定位线上,只不过是完成了飞跃,上升了一个定位点。例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平等与剥削,自然与社会等等。进一步扩大举例范围: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典型概念,包括不同方面的各个矛盾统一体等等。这种社会全部概念的发展转换,就完成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旋圈(可绘一幅螺旋上升图来具体说明)。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国家里,列宁说过:“农民经济仍然伴着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的收购粮食(以及其它农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国家分配农产品。”实质上在这个时期里,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已经消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进入了上升的更高的形态,即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斗争,这种斗争形式较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的斗争形式已经完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转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地位的转化已经完成,资产阶级已经不是原有的形态,是社会进步后上升后的矛盾一方面的形态,他自身的资产阶级属性已处在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之中,无产阶级亦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已完成了一次螺旋式的上升。那么这一概念,这一矛盾统一体就完成了飞跃后的新形态,矛盾的主次两方面既合原来的两方面在同一定位线上,又提升了一个定位点。
列宁讲:“无产阶级专政是新阶级对更强大的敌人,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最奋勇和最无情的斗争,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殊死的斗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韧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
由列宁上面这段论述,我们看到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经过历史变革而转换社会地位以后,斗争形式较原来更高级(或更猛烈),但已不是过去的那种形态(无产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反抗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而是一种飞跃后的崭新形态(无产阶级做为统治阶级镇压资产阶级做为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而这种新型斗争形态虽经两个阶级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的转换,但依然不能改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职能地位。只是由于位置的交替互换,社会的发展,斗争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了提高(上升了一个定位点),适应并促进新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这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旋圈。
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的质的飞跃,尤其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进步发展,不是质的飞跃。它们都不是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同时取得胜利的变革,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是质的飞跃。
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律,普遍联系的规律,都属于内在一般规律。
语言的产生使人们的观念代替行为的地位,而行为本身依然存在,语言也成为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行为的原始概念具有了崭新的意义。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写到:“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工人要按照机器的运转安排工作时间,这时候机械力实质上就是自然力升华后的作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人们的观念中,机械和自然具有了被人类改造的相同属性,机械这个由于人类征服自然而产生的产物,就被人抛至了自然的位置,而自然的定义和对社会的作用力也扩大到一个新的范围。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适应国体,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于物质认识的规律具有内在一般规 律的相同性,而他们的内在一般规律即“社会基础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用于社会基础”。国体与政体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同属上层建筑,属人类意识范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如果我们看不到国体之中越来越突出的物质表现(人员配置、机构设置)和社会物质基础的属性,而一味以原始的人类认识观念将其束缚于意识范畴之中,看不到它的上层建筑地位正随人类认识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而向社会物质基础属性方面的转化,那就是在阻碍社会概念的发展,同时违背了概念运动发展中的相互转化的规律,也使我们认识不到第二次飞跃是质的飞跃的性质,从而不能正确看到人类发展的方向。(成稿于1997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