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班主任李老师。
又到假期了,让很多家长头疼的是:孩子放假了就放纵自己,晚上很晚不睡,早上叫不起来,大半天时间就没了,别说影响成绩,作息规律打破了对身体自然也不好。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就为这事儿特别烦心,让我帮出出主意。我就问这个朋友,“一般情况你是怎么叫孩子起床的?
她一脸无奈的说,“河东狮子吼呗,即便是这样,也是动一动又睡过去了,然后我就开始火了,掀被子好一顿发火,最终很不情愿的起床了,还是默默唧唧的,把时间给浪费了。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就希望他早一点起床,读读书,写写作业,下午运动运动,这样安排没错吧,可人家不执行呀,怎么办?”
在叫起床这件事上,父母和孩子真就是有代沟,不能达成共识吗?我们来看看另一种家长叫孩子起床的过程。
早上六点,闹钟妥妥的响了。家长在床上做了几个拉伸动作,把沉睡的身体唤醒。昨晚十点半睡觉,睡眠周期为七个半小时,根据R90睡眠周期计算,每个周期为90分钟。中年人大约需要5个周期,而青少年大约需要6个睡眠周期,十点半睡觉,在七点半起床是较为理想的。而在上学期间,学生作业多,时间紧,能保证在五个周期也算够了。家长在心里盘算着,在七点半叫孩子起床,在《睡眠革命》一书中分析过,人在睡眠时会有睡眠周期,从浅睡到深度睡眠为一个周期,大约为90分钟,在两个睡眠周期间,有一个短暂的快速眼动期,在这个时间被唤醒,人的一整天都容易处于清醒状态,而在深度睡眠期被叫醒人常常还处于恍惚中,需要很长时间清醒。有时候孩子叫不起或者叫起后情绪很大,有可能是家长叫醒的时间节点不对,而不能单纯的理解孩子发脾气。这位家长做了一些科学分析后,自己利用六点到七点半这段时间做了些运动,然后开始学习看书。这段时光很宁静,没有任何打扰,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家长清楚,只有自己不断学习进步,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所以早起学习的习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七点半当第二次闹钟响起的时候,家长首先准备好了一杯温水,敲门进到孩子的房间,打开灯和窗帘,冬天外面的天还是黑的,刺眼的灯光让孩子翻了一个身,这位母亲在孩子脸上亲了一下,“你让妈妈早上叫你的时间已经到了,这个闹钟可算准时?”孩子抬头看了看表,“迟了三分钟,下次可得准时哟。”然后整个人清醒了过来,翻身坐起来,“还要妈妈拉你不?”,“不了,我已经清醒了。”
早上叫起床就这样愉快的结束了,家长退出了孩子房间,坐到书桌前继续完成没有看完的书,几分钟后,孩子经过家长的书桌,彼此没有说话,孩子洗漱完毕,也快速坐到了自己书桌前。吃早饭还有一段时间,彼此在做着自己的事。
这位孩子怎么就这么懂事儿?一点也不让家长操心,我们仔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做对了几件事:
第一,强示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晚上都在加班加点看手机看电视,早上睡到自然醒,却总是要求孩子少看手机,早睡早起,多抓学习,可能效果不见得会好。在这个案例中,这位家长首先自己用r90睡眠周期调整好生物钟,用实践验证在哪个时间点起床是比较科学的;其次,起床后自身也在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家长没有说什么,但孩子所见所感,最终就内化为了自身行动。
第二,强准备。每个人都知道早睡早起有好处,可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它的原理可能与喝水的道理很类似,大家都知道要多喝水,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将喝水的杯子放在当事者看不到的地方,能主动想起喝水的次数是最少的,可如果把水放在左手边,喝水次数最多,右手边次之。把水准备好,放在可见、方便的地方可能比给当事者讲解喝水有多么重要,效果要好得多。叫起床,一个亲吻一杯水,既能表达爱意,更是为起床做的准备,一杯水下肚,人自然也苏醒了。
第三,强期待。期待是孩子对自我的期待,对即将发生事情的期待。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孩子第二天有喜欢的活动,第二天一般不用叫自己就起床了,很兴奋。说明人的动力来自于期待。期待、行动、反馈是一个闭环过程。举例说明,孩子期待第二天早上起床后能阅读英语,做一套试卷,第二天落实了,很多家长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还差一步反馈,最好的反馈是孩子当天听写的英语过关了,或者考试成绩提升了,但这样的反馈不常发生。家长发自内心的赞美是一种反馈,“今天早上一叫就起来了,阅读英语,做试卷,效率可真高,妈妈真为你高兴了”。但更有效的反馈是,引导孩子的自我赞美,比如,“今天早上一叫就起来了,看到你精神抖擞的,还做了英语阅读,满满一套试卷,效率这么高,你是怎么做到的呀?快给我说说,让妈妈也学习学习”。孩子就会去思考,寻找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内化为自身的经验,这样的反馈容易让期待的事件重复发生。当然期待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任务,而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协商,最终孩子期待的任务。
最后总结一下,叫起床是困扰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这里用一个公式总结一下个人经验:强示范+强准备+强期待。试一试也许会有用。
2022年1月14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