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天冷的时候想着夏天的温暖,天热的时候又想着冬天的清凉。
一年四季,总觉得哪里都不舒服。
其实,就是我们内心不安分的表现。
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你会发现:
不管身处何地、环境如何,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碗简单的粗茶淡饭,几件舒服的衣服.....
幸福其实不在于外在的多寡,而是来自内心的知足。
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被欲望牵着走,就会发现烦恼少了,日子也轻松多了。
懂得适可而止,懂得感恩生活中的点滴,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世间的美好。
什么是幸福?
古人造字的时候,就已经给了答案。
“幸”字,上面是“土”,下面是钱的符号“¥”。
“福”字,左边是“衣”,右边是一口田。
意思很简单:有地、有钱、有衣、有食,再加上家人团圆,就是幸福。
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不幸福呢?
因为我们心里总是不满足。
明明什么都有了,还想着要更多。
有人说,这是因为“命不好”,或者“福气薄”,享不了太多福。
其实是我们的欲望太多,把自己能承受的福气用得太快。
就像吃糖,你放在嘴里慢慢含着,一点点地化,能甜好久。
但如果你一口气把它咬碎咽下去,那你只能看着别人吃糖了。
惜福,从节制开始
弘一法师强调“惜福”,也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气,避免浪费。
小时候,他练习写字时常常随便浪费纸,在整张的纸上乱写乱画。
母亲看到后严厉提醒:“你父亲在世时,就连寸长的小纸片都不会随便丢掉!”
母亲的话深深印在他的心里,成为他一生的习惯。
出家后,他的鞋子是十年前别人送的,棉被还是几十年前的,破了就补,旧了也不丢。
因为懂得珍惜,他用有限的物品,过得从容、满足。
《了凡四训》里也有个类似的故事。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贤良的善女人。
有一年冬天,她将家里的丝绵换成棉絮,给儿子做了一件棉衣。
了凡先生看到后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用丝绵做衣服,而要换成棉絮呢?”
妻子解释道:“丝绵比棉花贵,但棉花也一样能御寒。
把丝绵卖了,钱可以用来帮助那些更需要的人。”
了凡先生听后感慨,妻子的这份节俭与善心。
节俭本身就是惜福,教会孩子不浪费、不贪多,自然会懂得幸福的真正来源。
幸福不是拥有得多,而是懂得珍惜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拥有的太少,却忘了回头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其实很多。
其实,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小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
如果父母每天都给孩子很多糖吃,这个孩子未必会觉得有多快乐。
但如果父母规定每周只能吃一次糖,孩子反而会充满期待。
每次吃糖时孩子都会觉得格外甜美,心中也会充满满足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能在生活中保持节制。
相反,那些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总是抱怨自己拥有的不够,却忽视了眼前。
等到失去之后,才懊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才真正明白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不在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知足的心态。
懂得惜福,十分福气只用三分,才能留住幸福,也让幸福延续下去。
点个在看,与书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