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曾写过一篇叫《雄辩症》的小小说。
这是个患了“雄辩症”的病人看医生的小故事。医生礼貌地对病人说:请坐。病人却不乐意了:为什么要坐?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的权利吗?
一下子就聊不下去了,医生决定换个人畜无害的话题缓和气氛:今天天气不错。结果病人还是不买账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解释:我说的今天天气不错,一般是指本地,不是全球嘛。大家也都是这么理解的嘛!结果病人反驳:大家都理解的难道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大家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看病重要的环节是问诊,他始终采取不合作的、对抗的的态度,医生根本没办法给他看病。他语语反驳、句句雄辩,却忘了此行真正重要的目的。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
我曾经也是个“雄辩症”患者,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语欲胜人”的毛病。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被同学拉着去报名了院辩论队的选拔,本来兴趣寥寥,可是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视频,就迷上了那种唇枪舌战的感觉。
结果几场选拔赛下来,我不但没入选,还染上了“辩论赛后遗症”,生活里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成了我的辩题,只要被我揪住,一定要辩出个是非对错。
小到Angelababy有没有整容,大到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我的雄辩症可以把一次闲聊变成不欢而散的争吵。没有人喜欢被质疑和反驳,没有人喜欢被逼着认输,结果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是我长这么大,人缘最差的时候。
可是我根本没发现自己有多讨厌。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片论》中的一段话:真正的说理,用途和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观念,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区分出真与假,是与非,并依此行动。那么,切不可让您的儿子在争辩的技术和形式中长大……不可让他羡慕别人争辩。
除非您真不想他成为一个能干的人,而是成为一名无足轻重的口角者,在与人争辩中固执己见,以驳倒他人为荣,更有甚者,就是怀疑一切,认为在争辩中不可能找到真理之类的东西,找到的只能是胜利。
我开始反思辩论的真正意义。
辩论赛的机制决定了每个人捍卫的是既定立场,所有一切都是为支持己方论点服务,所有人只关心输与赢。
它的规则要求,辩手们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手。所以,整个过程参与者都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没有人会听取他人的观点,也没有人会修正自己的观点。
辩论赛作为一种表演是精彩的,但比赛习惯变成一种思维习惯就糟糕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呢?
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天性喜欢胜过别人,相比落于下风,我们更喜欢在各方面占上风;我们天性喜欢别人认同自己,当有人反对或质疑,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维护自己,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可是这种欲望却在谈话中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远,它让我们遗忘了沟通真正的目的,遗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
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人,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不妨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
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