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形势下的改革发展任务更重、矛盾问题更复杂、风险挑战更严峻,这对广大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然而,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不少干部却陷入“新本领恐慌”,理论素养跟不上政策迭代、专业能力匹配不了岗位需求、科技知识滞后于发展节奏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干事创业的“拦路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忠在《人民论坛》刊文指出,破解“新本领恐慌”,关键在于激活制度赋能与个体突破的“双轮驱动力”,这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能力、担当作为指明了方向。
制度赋能是破解“本领恐慌”的“压舱石”,要为干部能力提升搭建“系统化平台”。干部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构建起覆盖学习、实践、考核的全链条制度体系,才能让能力提升有路径、有保障、有动力。一方面,要健全“精准化”培训机制,针对干部“理论素养不够”的短板,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岗位需求,开设政策解读、科技应用、专业技能等定制化课程,避免“大水漫灌”式培训,让干部学得准、用得上;另一方面,要完善“实战化”锻炼机制,把基层一线、项目现场、攻坚前沿作为“练兵场”,通过岗位轮换、挂职锻炼、专班攻坚等方式,让干部在解决复杂问题、应对风险挑战中积累经验、提升本领,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闯敢试的干部卸下“思想包袱”,鼓励干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增长才干。
个体突破是破解“本领恐慌”的“动力源”,要让干部主动扛起“自我提升的责任”。制度为干部成长搭好了“梯子”,但能否爬得高、走得稳,关键还在于干部自身的努力。面对“政策水平不高”的问题,党员干部要主动把学习作为“终身课题”,不仅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还要精准掌握行业政策、法律法规,做到“懂政策、会运用”;针对“科技知识匮乏、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要打破“经验主义”思维,主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技能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更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把“想干事”的热情转化为“能干事”的行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地方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检验自身能力、补齐自身短板。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新时代的发展蓝图,需要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来绘制;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需要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来攻克。制度赋能为干部成长“保驾护航”,个体突破让干部能力“持续升级”,只有让“双轮”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彻底破解“新本领恐慌”,练就担当作为的“宽肩膀”“硬脊梁”,在新时代的考卷上书写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