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让孩子树立优秀的自我镜像!(生命发展的逻辑)
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潜意识里的自我镜像,而不是意识层面,因为意识里需要意志的努力)我是优秀的,原本如此!或,终会如此!总之,坚信:我是优秀者!
具体做法:
(1)影响孩子的潜意识
①消极: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环境暗示或引导孩子。
②积极:靠榜样的引领,如,大量阅读,角色自居,理想中的自我。古代,岳飞,家庭影响及先贤榜样。
(2)影响孩子的意识
①树立目标,深度学习,持续专注。
②走弯路时,当头棒喝,及时纠正。
说教(前提:孩子是错的,引发对抗)无用,说理(前提:对孩子的尊重,说服而不是驯服)有用,因为说理会引发内在冲突,进行自我反思。
2.优秀是一种习惯,表现为:
①珍惜时间:外部安排,生命保持节奏感,紧张感。
②保持专注:学习态度是忘我的,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前提:长度和难度,“多背一斤”的紧张感。
③深度学习,有两大特征:
a 研究性学习:主题性学习。
b 反思性学习:会举一反三(对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抽象,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脱离了具体情境,完成了高品质的抽象——本质。通过一类题目,完成建模过程)如,三年政治课,未必理解“正义”的含义。
例如:人文课,学习方法:背后的概念,如何建模。再如,地理课,特别重视地图,把握地图才能以简驭繁,用最少题目来建模。
深度学习的习惯,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培养。
④合理归因:
动力或动机问题,训练成长性思维,避免固定性思维。
遇到一个不好的老师,有两种归因
a.“因为老师不好,所以,我不能学好。”
模式:因为…所以,我不能。
b.“因为老师不好,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否则,会更糟。”
模式:因为……所以,我更加努力。
不同归因带来不同应对,从而带来不同结果。
(小提示:所以,家长绝对不在孩子面前说老师不好!因为,抱怨和职责解决不了问题。也如不幸婚姻,要么离婚,要么好好过日子。)
另外,年龄越小,越要培养(优秀)的习惯。因为越大越不好培养。
3.如果孩子不优秀怎么办??
①至少在一个领域是优秀的!自尊心的根源
生态位,各有所长,就有地位和自尊。
排名不应该是唯一手段,而是建立参照系,因为排名是单一的。要不要排名,取决于排名的目的。
例如,南明教育也有排名,但是,目的不同,呈现方式各异,结果自然不同。
a.老师必然有详尽分析,具体到每个学生。
b.老师成绩不排名(自动生成)不公布,不考核,但有一个浮动范围,超过范围者,要具体研究。
c.不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但家长和孩子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名次和成绩,但不知道其他人的。
毕竟,比较是大多数人的悲剧之源。
②未必一定优秀,但一定要培养,品质,向上感,等等。
(提醒:优秀也有阴暗面。优秀生被帮上了战车,是异化的结果,是工具化了,是自身的工具化。原本,人应该是自足的,生命是自洽的。
优秀者善于把他人评价转化为自尊,进而化为自律。优秀是自我高期待,经常从自我角度归因,改正。同时,也容易把对自己的高要求转化为对别人的要求,从而对他人(学生、孩子、下属)过于苛责,习惯于用放大镜找他人缺点。责任感过强,也是双刃剑,强迫症,焦虑等,对他人没有同情心、同理心。
不过,虽然优秀有阴暗面,但是,还是先优秀起来再说!正如吃饭,别饿着,先吃饱了,等长大了,再说减肥吧。)
②一个领域里优秀不能代替智力领域里成功。
4.父母能做什么?
可以读优秀书籍,以前,如《正面管教》,学而时习之。
目前,有《园丁与木匠》《教养的迷思》等书。两本书,浓缩为一句话: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小,但环境影响最大,尤其是同伴的影响。孩子越大越要做园丁,做守望者。
(真理的对立面,不是谬误,而是另一个更深刻的真理!具体哪个才正确,要看具体条件!)
①孩子的年龄越小,家长越重要。
孩子是被动性的存在。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越要做“木匠”,用心去“塑造”孩子,
孩子越大,家长越不断放手,逐步去做园丁。
②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自我镜像!打造良好的习惯(不输在起跑线上)早期优秀的孩子,会制造优秀累加,自我镜像叠加,优秀会变成一种习惯。
③中学阶段,家长基本不起作用,选择、创造环境而已,尤其是同伴的影响最大,要塑造良好、积极的自我镜像,
④中学阶段,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守住底线,做守望者。花草如何生长,那是花草的事情。
⑤什么情况下老师或家长才起重要作用?
非常糟糕或者非常优秀的情况下,才起作用。优秀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才会成为孩子生命的一束光。大多数都是平庸者,逼孩子写作业,已经算是负责任。重要的是无止境的成长,和孩子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