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坛,词坛宗师当属苏轼,这己是千年以来毫无争议的定论。若是说到诗坛,苏轼则要屈居于一人之下了,这个人就是黄庭坚。
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合称“苏黄”。说到宋诗,黄庭坚对于后世的影响,是超过了苏轼的。他和苏轼一诗一词,各为一派宗师。宋代的文坛,有了他们两位,足可与大唐相比了。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黄庭坚为朋友写的诗,也是黄庭坚自己的写照。
一、少而有才,进士及第
黄庭坚家学渊源,自幼便聪慧过人,五、六岁时便能背诵五经。在他十三岁的时候,父亲黄庶,为人刚正不阿,由于积劳成疾,在康州任上去世了。
黄庭坚自小对父亲的言行耳濡目染,因此性格和父亲十分相似,他的父亲非常喜欢杜甫的诗,这也是黄庭坚一生推崇杜甫其中的原因之一。父亲的早逝,让黄庭坚和哥哥从小就担负起了家庭的重任,这也让他们过早地成熟了。
黄庭坚的舅舅李公择,知道黄庭坚少而有才,决定好好培养他,希望他将来有一番有为。在黄庭坚十五、元岁的时候,李公择到淮南做官,便将他也带到了淮南,亲自教他读书写文。
黄庭坚在淮南很快声名在外,大家都称赞他的文章超绝,因此他受到了孙梓老的赏识,成为了他的爱婿。二十岁那年,黄庭坚参加了乡试,获得了第一名,不知什么原因,礼部的省试却落了榜。黄庭坚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三年以后,他再次以乡试第一名的身份,来到了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终于进士及第,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从此踏上了仕途。
二、得遇苏轼,惺惺相惜
黄庭坚来到了汝州叶县,担任了县尉的官职。没过多久,厌恶官场倾轧的他,便感到了身心的不自由。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压抑着自己孤傲的个性,担任着这份让他厌倦的官职,他的内心向往着田园江湖的自由和洒脱。
年仅二十岁的妻子孙氏的去世,给了黄庭坚沉重的一击,令他悲痛不已。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在舅舅和朋友的鼓励下,他顺利通过了学官的考试和选拔,获得了国子监教授的官职。黄庭坚不知道的是,他顺利通过考试的原因,是因为王安石看重他的才华。王安石却不知道,黄庭坚并不赞同他的政治观点。
虽然当上了国子监学官,但是黄庭坚始终觉得自己空有一身学问,却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使他感到非常的苦闷。
他与苏轼的结交,很有些戏剧性。苏轼第一次读过黄庭坚的诗后,就对他极有好感,十分推崇。熙宁十年,苏轼与李公择见面的时候,李公择拿出了黄庭坚的诗作,请苏轼指正。通过这些诗作,苏轼更加了解黄庭坚了,黄庭坚作为诗人,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对于仕途来说,他刚毅、正直、孤傲的性格,却很难为官场所容。
黄庭坚得知了苏轼对自己的赞誉后,致书苏轼,表达了作为一个晚辈对于他的崇敬之情,同时附上了自己的两首诗,请苏轼指点。苏轼十分高兴,再次表示了对黄庭坚的赞誉之词。两人从此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黄庭坚非常仰慕苏轼,甘愿和晁补之、张耒、秦观一起投入苏轼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实他的才华并不逊色于苏轼,尤其是作诗,他反而在苏轼之上。他们常在一起诗酒唱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
黄庭坚的内心始终充满着正义之感,随着北宋朝堂内,新党与保守派的互相倾轧争斗,黄庭坚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迫害。在苏轼和黄庭坚看来,不能将王安石变法的全部成果否定,要择善而行。
他们俩的这种政治态度,注定了会遭到保守派的攻击。苏轼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争斗夺权了,选择离开了京城。黄庭坚感到了心灰意冷,也无意仕途了,他向朝廷递交了辞官的奏章,却没有得到准许。
正在这个时候,黄庭坚的母亲去世了,他以丁忧的方式,回到了家乡。虽然他己经离开了京城,然而,对手们却不想放过他。以后的几年间,黄庭坚不断地遭到贬谪,直至最后病逝在贬所宜州。
在这不断遭贬的日子里,黄庭坚始终镇定自如,在这人世间的苦难中,他早己学会了坦然和超脱,他在好友苏轼的几次贬谪之中,也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
无论朝廷将他贬谪在何地,他始终用一种旷达坦然的心态来对待,寄情于山水,在诗文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和生命,真正地体会着生命中的大自在。就象他词中写的那样:“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
l